《行內行外》2024年香港以打響盛事經濟的口號,希望藉此振興經濟,以抗衡市民北上
消費熱潮的影響。自去年年初中港恢復全面通關後,差不多每個月都有國際盛事活動在港舉行,
至於有多少成效,仍是未知之數,但由於香港本身條件有限,盛事未必帶來好評,反而引來了一
些負評。
*好客之都美譽蒙污點*
有批評指舉辦活動的場地太細,無法容納足夠人群,失去了盛事的意義,也沒有足夠配套疏
導人群,令等候離開的時間較參與盛事的時間更長,有點本末倒置;偶爾又有蝦碌情況,最令人
難忘的便是國際邁阿密訪港,萬眾期待的球王美斯沒有落場作賽,令廣大球迷大失所望;盛意參
加晚上除夕倒數的內地遊客,完成倒數後沒有足夠的通宵交通工具返回內地,導致盛興而來敗興
而返;啟德郵輪碼頭再次出現人龍輪候交通工具。種種不愉快事件,令香港旅遊業蒙上污點,破
壞了好客之都的美譽。
至於香港致力邁向智慧城市,卻仍頻頻甩轆,「易通行」、選舉電子選民登記系統、「康體
通」、「報到易」及「監考易」等電子系統因出問題令社會添煩添亂,這也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雖然港府有見及此,急急想辦法解決和應對,但總無法做到「上醫治未病」的效果,也怪不得有
關當局官員施政時總被批評「不貼地氣」了。
*垃圾徵費惹多方詬病*
言猶在耳,垃圾徵費又惹來多方面的詬病,有立法會議員更在公開場合直言,立法會在
2021年通過垃圾徵費條例草案是過分理想化,指在目前回收配套不足之下,若8月1日如期
推行草案,面對混亂的風險很高。現時政府就垃圾徵費計劃作先行先試,效果是否理想仍未有定
論,但有團體向市民展開調查,有七成受訪市民對垃圾徵費如期推行沒有信心,更有一半認為暫
時要擱置計劃,主要因為港府推行時明顯配套不足。
外國的成功經驗,未必能放在香港的實際環境。在外國應沒有這麼多三無大廈,居住環境沒
有香港這般稠密,他們容易有足夠空間擺放配套設施,市民甚至也可以親自駕車棄置垃圾或廚餘
。如香港要設立足夠回收點,成本肯定不菲,也不切實際!現時每晚在三無大廈附近,無論有沒
有橙色垃圾桶,總可看見到處都放滿一堆堆垃圾袋,容量大小不一,款式五花八門,這些垃圾堆
引來不少拾荒者垂青,可是入夜後,這些垃圾堆也成為老鼠和蟑螂的恩物。這類問題已存在多年
,政府也遲遲未能解決,一招垃圾徵費能否把累積問題解決,仍有待觀察。至於回收袋設計,已
備受批評,就不在此討論了。據了解,有些拾荒者每晚協助某些店舖收集垃圾,為他們帶來一點
額外收入,日後如實施垃圾徵費,相信這類人士的收入必會減少,而店舖成本會否因而增加?當
然有關當局不會著重考慮這些問題,只是「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要讓市民滿意和獲得幸
福感,也應是政府施政的最重要目標之一,目前政府的施政獲得市民多少認同?市民的收入和生
活有否改善?只能交給市民來評分了。筆者相信大部分市民都贊成和支持環保,只是市民所質疑
的是有關當局所採取的措施是否恰當、配套設施和執行力是否足夠而已?
*金融投資界再聞裁員*
回說香港金融業,在缺乏催化劑和資金帶動下,港股仍未能走出上落整固的格局,雖然去年
政府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但似乎未見有特別成效,有業界人士擔心又是理論多於
實際。日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出公告,宣布推動拓展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一
系列措施,包括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交易所買賣基金的合資格產品範圍、將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以及支持內地行業龍
頭企業赴香港上市等。港府官員照例開腔表示歡迎,但金融投資界卻傳出再度裁員的消息,除外
資大摩、高盛、滙控(00005)外,中資金融機構分析員也被牽連,更有報道指香港銀行的
薪酬較新加坡同業高出四至七成,這批高薪銀行家便成為被裁的對象。市場沒有生水、沒有資金
,如何變也變不出甚麼!以目前的市況分析,任何政策對大市也起不了太大的刺激作用,香港的
資金市場要回復昔日的光景,真的太不容易了。
*後記*
五一勞動節將至,過往在自由行的帶動下,勞動節來港的遊客眾多,零售飲食業也十分興旺
,但今年卻有報道指,香港旅遊業已出現搶閘結業小高峰,連勞動節也等不及而結業。雖然有官
員在宣傳香港時,為香港重塑好客之都形象,但業界反應冷淡,可見旅遊業界未能投下信心一票
。服務態度始終只是性價比其中一部分而已,成本和信心仍是環環相扣的。
破產管理處公布最新3月份個人破產呈請及強制公司清盤呈請數字,雙雙衝破今年新高,可
見市民的信心還未恢復。香港現時面臨產業結構的大改變外,就業人口老化也成為一些行業的死
結,的士起錶價雖然大幅增加,但仍無法吸引年輕新人入行,反而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Uber
司機的行列。Uber的操作是否合法或存有漏洞,至今還有爭議,只是政府無法禁絕。在日新
月異下,勞工市場多變,近幾年又多了年輕人或女性加入送外賣行業,以前送外賣的「步兵」多
是較年長人士,而利用電動車送外賣的多是非華裔人士,如今卻經常出現年輕人和女性送外賣了
,駕電動車的也多了年輕小伙子,至於是屬全職還是兼職,筆者沒有深究,這是否年輕人或現代
女性職業轉型的現象?繼兩餸飯興起,社會出現這類工種年輕化是好現象嗎?而送外賣所涉及的
問題也不少,只是政府也不易規管。
相信最多條文法規限制的便是金融服務業了,要在嚴厲的法規下生存,中介法團和中介人已
不容易,還要面對行業零佣金的惡性競爭,各大中外資行也正在裁減員工,要吸引年輕人入行,
容易嗎?沒有足夠的收入,社會何來信心?市民何來消費呢?求變也不容易啊!
*敬告*
天下沒有不散筵席,筆者執筆本欄已有20年之久,文稿多達千篇,目的是為業界爭取公平
公正公道的合理權益,雖然未盡人意,相信有關當局不同部門仍有所關注。感謝各位會員、同業
一直支持本欄,也萬分感謝《經濟通》多年來的合作。筆者和工會文章小組決定拜別「江湖」,
休養生息去也!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將繼續為業界、會員爭取合理權益,服務業界衷心不
變。《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總幹事 梁崇讓》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請投etnet經濟通一票!► 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