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2017
重建教育理念 提升教學質素
為配合香港以至世界不斷變化的需要,下一代要有足夠的知識基礎及持續自學的能力和態度。實現「校本」理想是目標,而關鍵則在於教師,香港要有一群抱教育理想,並具備專業水平、有心有力的教師,教育才會有希望。
不改變教學方向和質量,學生的素質同樣難以改變。
與校本概念一樣,「教師是學與教的促進者(Facilitator)」的教育理想,已被人提出了好幾十年,教師不應再像以往播道者(Preacher)般單向講授,而是要做導師(Tutor),亦師亦友(Mentor),指點學習的迷津,為學生提供學習及成長路上的支援;有時又要化身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教練(Coach),與學生同行……不過,以上種種角色,香港的教師似乎都少能做到,現實是今時課室中沒有多少個facilitators,反而卻有不少Dictators(獨裁者)。
因此,先要重新喚醒部分教師的「教育良知」,且要加強對獨立研習及探究教學法的師資培訓,讓教師可更有把握地指導學生做專題研習(projects)、蒐集資料、分組討論、寫報告或滙報,從而提升教學質素。雖然現在個別學科也有相關培訓,但成效不彰。
做Projects如何可評出學生表現的優劣會是一大問題。即使校內Projects可以較寬鬆對待,人人都可有「A」,但公開試講求公平考評,在甲學校的「A」未必等同乙校的「A」。但在一些不受監管的環境下完成Projects,「請槍」、「頂包」、父母協助等舞弊行為就容易出現,而這正是這類評核在公平原則上的一大缺點,但未來社會又極需這類人才,教育界應好好研究,否則,偏重記誦學科知識的教育現狀及弊端仍將持續。
今時中、小學多以學生學業成績作招徠,而有沒有招收到足夠學生人數又可能是被「殺校」的準則,因此,政府和社會可否不以此作為學校培育人才成效的標準?反而應看看個別學校替學生做了多少「補底」的工作?
雖然不少學校「拔尖」,優而為之,但「補底」就似技窮。現在學校大多會派發成績表,教育界有沒有考慮過派發不以成績為標準的「進步表」(Progress Report)?又或者在體育、藝術之外,增撥資源,包括師資、課時和財務支援,讓學生作多方面的嘗試?如參與創造人工智能機械人、人文或文化專題等,這些都是時代對人力資源的呼聲。
下一代必須接受教育,但進行教與學的地方、內容及評核的辦法等,社會都可討論。若社會要下一代是能夠經濟獨立、自力更生,願意終身學習的「好人」,落實校本理想會是其中方法之一。學校要按學生才能,讓他們有可以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過程中,家校需全面配合和合作。人生路漫長,父母不必要求子女在起跑綫上勝出,也不要把教育子女的責任全推予學校。下一代的質素、技能及價值觀如何,只在於今天的成人對他們有著怎樣的要求。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