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6
包容共濟 勿釀種族隔閡
最近,WhatsApp流傳三段錄音,指在荃灣及元朗一帶,發生多宗涉及南亞裔人士持刀劫掠的案件,弄至人心惶惶,連警方都束手無策。就此,警方發言人澄清未有收到有關舉報,錄音內容並不屬實。
少數族裔人士在港其實大多都自力更生,港人應放下負面印象,多與他們接觸。
對於此類網上瘋傳,大家在收到信息時切忌以偏概全,亦要核實信息真偽才考慮轉發,而事件同時反映香港人與在港生活的少數族裔的種族矛盾問題。
香港人普遍對少數族裔人士都親疏有別,受媒體負面報道或雙方認識不足影響之下,港人對少數族裔人士向來印象一般,甚至心存顧忌,此中又以南亞族裔人士為甚;而不少人早前知悉有關信息後戒心更大。其實,生在香港、身在香港皆為香港人,既然同舟共濟,便應守望相助。
統計處數據,香港的華裔人口佔比高達91%,其他國籍人士當中,以菲律賓籍為主,其他的少數族裔主要來自南亞、東南亞或非洲,例如尼泊爾、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
要數最早的一代南亞裔移民,可追溯至殖民時期。當時,英國政府從南亞地區徵用南亞裔人士,到港擔任警察,維持治安。後來在尼泊爾、印度及巴基斯坦等地聘請僱傭兵到港打工。1970年代起,南北越戰觸發逃亡潮,大批越南難民湧港。當中有的轉往外國;有的被遣返;亦有的准許居留。
久而久之,這些少數族裔及其後裔在港落地生根,持有香港身份證及居港權,是切切實實的香港人。由於膚色不同,加上中文語言能力較低,他們在港多從事低下階層或體力勞動的工作,難以向上流動。而生活習慣、宗教、文化、禮節的不同,令他們更難以融入本港,並成為了社會中被遺忘的一群。
親疏有別、以多欺少不是新鮮事,但其實在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其祖籍大多也並非在香港。不少港人的祖上都為於二戰前後逃難到港定居的內地人,來自潮州、上海、廣東也有。與南亞裔朋友一樣,香港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也成為了今時唯一的故鄉。既然大家同為「外來人士」,有何資格去歧視、杯葛他人?
常言道香港是個國際性大都會,講求多元發展、文化匯聚。但這似乎只限於飲飲食食。大家願意接受美國快餐、意大利薄餅、越南春卷、尼泊爾烤羊肉,但卻未能完全接納少數族群,這是說不過去的。
現時常有人懷緬獅子山精神,而真正的獅子山精神,講求的就是不分彼此,同舟共濟。如果香港人可以放開矛盾,不計較彼此膚色、宗教、生活習慣及文化,學會多接受、多包容,齊心為香港拼搏向前,未來的香港才能走向更美好。
轉載自: 晴報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