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2010
擴大高官問責制的敗筆
特區政府最近檢討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政助)的薪酬,再度引起社會對政治任命官員的關注,亦重新討論他們的工作性質和薪酬。
一般來說,市民認為副局長和政助薪酬過高,當中以政助尤甚。首先,副局長在有需要時署理局長的職務,月薪訂在局長薪酬的三分之二,可以理解。相對而言,市民對政助的工作性質不甚了了,不明白他們跟政務官的工作有何分別,但月薪卻起碼12萬元,是初入職政務官的數倍,令人無法接受。由此可見,為政助訂立薪酬水平的官員只盲目以公務員薪酬架構作基準,給予政助首長二級的薪酬,並不明白今時今日對很多香港人來說,12萬元月薪可謂天文數字,即使是有多年經驗的銀行經理,也未必有12萬元月薪。
政府擴大政治問責制引起公憤,除了因為薪酬過高,亦因為他們在設計職位和招聘時,根本不了解政治工作性質為何,亦不明白需要甚麼人才。結果,獲委任的政助大多毫無行政管理經驗;不少於上任兩年來,甚少落區或出席立法會會議,毫無知名度,不但無法發揮政治作用,市民更是看不到他們的貢獻。
平心而論,政府有必要委任政治任命工作,為建立政治團隊踏出第一步,但前提是要了解何謂政治工作,並借鏡西方國家的經驗,再決定特區政治團隊所需的工種。舉例說,出色的演辭撰稿人(speech writer)在西方國家很受重視,但特區卻欠缺此類專才。
西方政治任命工作 非以高薪作賣點
據說前英國政治領袖邱吉爾喜親自落筆,以動人心弦的演辭打動人心,甚至憑藉演辭取得諾貝爾文學獎。但除了邱吉爾,絕大多數西方政治領袖都有演辭撰稿員。香港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助手 Edward Llewellyn(人稱「細龜」)就負責為他撰寫演辭,支取與高級政務主任(起薪點約為港幣八萬元)相約的月薪。此外,美國歷屆總統候選人皆有其「文膽」,例如憑感人肺腑的演辭扭轉乾坤的奧巴馬,背後的文膽Jon Favreau並沒有耀眼的學歷,但因為他懂得拿捏聽眾的情緒,憑犀利的筆鋒聞名國際政壇。在美國白宮,負責撰寫演辭的職位屬政治任命工作,並非公務員。
除了演辭撰稿員,奧巴馬的兩名政治策略家(political strategists)David Plouffe和David Axelrod亦是政治任命工種,只是前者沒加入白宮,免費給予意見。政治任命工作在美國歷史悠久;根據一本1974年的New York Times雜誌,當時尼克遜為首的美國政府已有很多不同的政治任命工作,包括Counselor to the President, Staff Assistant, Staff Aide,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of the Domestic Council等,範疇涉及寫稿、拉票、動員群眾、給予策略意見、聯絡黨派、傳媒關係等,皆是按工作需要而設定職銜,再找專才加入,薪酬並不會過高。
這類政治任命工作不必以高薪吸引人才,所謂「一登龍門升價十倍」,獲聘者都會放眼將來,不會斟酌眼前的薪金,因此,我認為特區政府亦無須以首長級的薪酬去吸引人,政助的薪酬若以高級政務主任的薪酬作標準的話,其爭議性必大減。
【香港好去處】etnet全新頻道盛大推出!全港最齊盛事活動資訊盡在掌握!►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