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1/2013
鳥籠意識與球場邊界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兼香港《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到港出席多場活動,無可避免面對如何設定政改的質疑。香港的政改一向被泛民形容為「鳥籠民主」。
早在8年前的曾蔭權年代,民陣爭取真普選的遊行,已曾製作了23個鳥籠,其中22個內有「民主」二字,剩下一個鳥籠則放置民主女神像,寓意受控於中共的「鳥籠民主」及《基本法23條》,再次令港人的民主意識覺醒,走上街頭。
其實「鳥籠」至少已勝於狗籠、貓籠、鼠籠。雖說是鳥籠,還要視乎這個籠有多大。有些鳥籠,可以大至不覺其存在。例如新加坡的裕廊飛禽公園,面積達20.2公頃,內裏有6百種不同鳥類共8千隻,公園上空有張大網,鳥兒飛不出網外,有如一個大鳥籠,而鳥兒在籠內似是海闊天空任意飛。若嫌新加坡太遠,那麼廣州白雲山的鳴春谷,也有個天然鳥籠景區, 同樣是類似新加坡的大鳥籠,內裏設置有各種鳥類150多個品種,共5千餘隻珍禽。
「鳥籠意識」這個概念,首先使人想起「鳥籠經濟」的提法。那是1989年夏天,由當時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任的中共元老陳雲提出。當年中央有鄧小平和陳雲兩大派系的對立,鄧小平堅持一個中心和改革開放的理念,倡議「不管白貓黑貓,能逮老鼠就是好貓」的「貓論」,主張「摸著石頭過河」。但陳雲則講「鳥籠經濟」,認為中國經濟在開放初期,曾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情況,所以只能在一定範圍內開放,而不是全面開放。結果是鄧小平取得勝利,「鳥籠經濟」胎死腹中。
從鄧小平到江澤民,中國衝破了陳雲的「經濟鳥籠」,實施全面的市場經濟,但政治上,到胡錦濤、溫家寶的管治方針,已另設一個「政治鳥籠」,其特色是用社會主義規範化作為鳥籠基座,以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作為鳥籠框架,以和諧社會作為鳥籠空間。如今的習(近平)李(克強)時代,顯然也沒有衝破政治鳥籠的意圖,所提出的「深化改革」,似是要將這個政治鳥籠擴大,給予人民更多自由,這當然是好事。
中國本身的施政已是鳥籠政治,香港難免亦步亦趨,本是順理成章。但香港行的是一國兩制,照道理不可將內地一套搬來香港。相信中央也不想香港變成鳥籠,而是期望港人像白鴿或鸚鵡,因為白鴿和鸚鵡不需要鳥籠,牠們飛得多遠也會返回原地。可惜港人的鳥類品種太雜,不全是白鴿或鸚鵡,所以李飛提出了有異於鳥籠的球場邊界說法。
球場邊界當然勝於鳥籠,因為鳥籠是有形的框架,球場邊界只是遊戲規則,但也要看甚麼球場。若是排球場,球雖出界而並未下地仍可救回﹔若是棒球場,球雖出界也可計分﹔若是高爾夫球場,球雖出界也無所謂﹔若是籃球場,球在場內而人在界外,已算犯規。但李飛既談皇馬,又提巴塞,顯然是個足球迷,他的邊界應是足球場邊界,即使人在界外而球在界內,就不算出界,其喻意是很清楚的,只要政改球仍在球場內,港人跑到界外,放言高論,這些港人一向擁有的民主和自由,是中央可以容忍的。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