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21
滙豐銀行總部 地庫有秘道出海?
中銀大廈和滙豐銀行的建築風水局,刀刃與大炮,是太平山下津津樂道的都市說傳。35年前(1986年)同樣是4月,中銀未建,滙豐甫啟用已傳出不少秘聞。據說整座滙豐大樓能輕易拆走,在別處重建,應對回歸後不明朗局勢,更有指大廈底部有秘道出海,以便運走金庫寶物,到底孰真孰假?
位於皇后大道中1號的滙豐銀行大樓,是滙豐落戶香港百多年來的第4代總部大樓。80年代因應經濟發展蓬勃,滙豐拆卸使用半世紀的舊總部,在原址重建大樓,由英國建築師、後來獲頒「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的諾曼‧霍士打(Norman Foster)設計,當時是全球最貴建築,造價高達52億港元。
昔日舊滙豐總部設有華麗的天花壁畫,大樓重建時只能保留部分。(圖片來源:滙豐官網)
與四大洋行 掌控香港政經面貌
有別於一般建築以石料興建,樓高44層的滙豐,主要以鋼和鋁建成,大樓採用懸掛式鋼結構,從外看像一個個「衣架」;當年為加快施工,不少組件在國外預製:鋼根在英國造、玻璃外殼來自美國、廁所組件由日本生產……上述設計,讓大樓無論裝或拆都靈活快捷。而大樓地庫確實有連接出海的隧道,滙豐曾經澄清,外間所謂的「秘道」,作用是安放水管,引入海水沖廁,以及供空氣調節系統使用。
滙豐總部大樓地庫確有連接出海的隧道,滙豐曾經澄清,是安放海水水管以及供空氣調節系統使用。80年代管理層受訪時表示,曾向政府及鄰近業主提出可共用有關管道,惟當時乏人問津。(網上圖片)
殖民年代,滙豐在香港地位舉足輕重,與四大英資洋行,即怡和、和黃、太古、會德豐,掌控香港經濟命脈和政治面貌。1970年代中之前,港股總市值的一半,皆被四大洋行旗下上市公司佔據;滙豐更扮演香港「中央銀行」角色,既是發鈔機構,也是銀行間的結算中心,可自由運用銀行體制的盈餘向同業貸款,對貨幣供應深具影響。
70年代末,香港前途未定,隨著和黃、會德豐被華資收購,怡和遷冊,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香港落實回歸,英資逐漸淡出香港舞台,滙豐亦在1990年宣布重組,變相遷冊英國倫敦。同年,比滙豐更高更亮眼的中銀大廈落成啟用,維港變天,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有興趣了解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閱讀更多中國故事,可瀏覽網址:www.ourchinastory.com。
1990年滙豐宣布重組,變相遷冊,1993年正式把總部遷往英國倫敦;同年金管局成立,滙豐自英殖時代的「中央銀行」角色亦告一段落。(圖片來源:《香港英資財團》)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