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2018
愉快學習 遠離抑鬱
「救救孩子!」是不少為人父母者及關注下一代成長與發展的人經常奔走、游說的呼聲。近日有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小學生有近五分一呈抑鬱徵狀,呈嚴重抑鬱的學童更近八分一,社會必須密切關注情況。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小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第一季訪問了18間小學、逾1,800名小三至小六學生,結果顯示,其中逾五分一(21.2%)學童表示常感壓力,其中最多學生指壓力源自學業,例如「升中選擇及適應」,其次是「自由/玩樂時間太少」、「學業成績未如理想」、「功課太多」等,但調查機構卻發現,親子關係疏離,例如子女跟父母在一起,會令子女容易覺得心煩等,便會有23.7%風險出現抑鬱徵狀,而學業壓力的風險則不及它的一半(僅10.6%)風險!
其實,調查機構去年亦曾進行同類問卷調查,1,300名受訪者的抑鬱平均值為47.93,9.7%呈嚴重抑鬱徵狀,而今年平均值為49.4,嚴重為12.3%,升勢令人憂慮。
小學生抑鬱焦慮情況趨嚴重,家長、學校、社工都必須積極探究出小三至小六學童抑鬱的原因。今次1,800名學童的情況如果反映了全港同齡學童的情況,家校、社工都必須正視並處理。
抑鬱是個別的心理狀況,比起肢體傷殘,有抑鬱狀況的學童較難以被家長或老師察覺和發現,並加以協助,從而走出情緒的低谷。怎樣使學童遠離抑鬱,是當前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而親子關係作為抑鬱風險最大的一個因素,其實卻是外人頗難介入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如何溝通、他們的關係如何等,涉及更多比校園教學環境更複雜而難以控制的因素。
若學童因家庭關係而導致抑鬱,對不幸生於這類家庭的學童,學校及社福部門或機構也只能個別處理,但若因學習關係,即那由學業壓力所構成約10%的抑鬱風險,教育局也不應掉以輕心,必須盡快檢視全港小學整體學與教的實況、生態、環境及氛圍,並立即予以改善,從而減低學童抑鬱焦慮的風險,還他們一個愉快的校園生活。
「愉快學習」提出了10多年,但不少學童抑鬱焦慮仍源自讀書的壓力,「寓學習於遊戲」究竟何時才可以在初小,甚至高小實踐?以今時學校的做法,一個「無壓力校園」似乎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事實上,學生有沒有功課或測考、有多少功課或測考,教育界乃至社會一直有爭議,甚或可能口說一套,實際又是另一回事。無論如何,若社會未來主人翁患抑鬱的風險日增,日後香港每開一間學校便可能要附設一所精神科醫院,相信這絕不是港人所願見。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