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9/2013
災難英雄的心理爭戰
一年前,他和其他50多人,遇上嚴重交通意外。他奮不顧身,協助救援。事後,救援隊指揮指出他救了15人,連自己受了傷在包紮後又再幫手。傳媒稱他為英雄,獲救的人也公開多謝他。
當時,現場的心理支援隊跟進他的情緒,和他攀談,看看他的狀態。他雖然感到疲倦,但心情仍大好,仍在享受那救人的成功感。他笑著說:「謝謝你們,我很好,沒有問題,你們還是去看看那位長者罷,他很傷心呢!」支援隊看見他安好,就繼續去支援其他傷者。
事隔一年,坐在面前的他,竟有種頹廢型格,沒精打采,懶洋洋的狀態。
他細說這一年來的情緒跌宕:在救人那段期間,緊張刺激,與時間競爭,情緒有點亢奮。當周圍的人鼓勵他讚揚他時,那種成功感和英雄感,把他捧到天上。
但是,當熱情冷卻後,他便感到沮喪疲倦,有一種莫名的失落,這不是因為不再得到各界的讚許,而是災難的景象一幕幕回閃,重現眼前,猶如再次身歷其境。這種情況是控制不了,在不想它出現時也出現,有時是短短的數秒,出現一些人群尖叫痛苦的畫面,有時是一個個垂死者求助哀號的面龐。他開始感到內疚,怪責自己救人不力,不斷想起死難者無助的表情,覺得自己離棄了他們,不配稱作英雄。
這些自責和內疚縈繞不去,影響他的睡眠,他每晚都喝得酩酊大醉,以免左思右想,一醉解千愁。日間他強作無事,如常上班,以免令家人朋友擔心。
說到底,他是有拯救心態的人,不但會救人,也會救自己。他知道自己不能再逃避,要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擾。
這是一種救援者的爭戰:在現場拯救時,因沒有受過訓練,難以有系統有步驟地救人,只能靠本能盡力協助他人,事後總覺得自己有所不足,心裏不斷說:「早知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聽見傳媒報導死難者的情況時,難免感到原來他們當時只在自己附近,若當時發現,豈不是可以多救一條性命?
這種困擾的癥結是源於「事後孔明」,在當時,大家都是以當時所知所見而作反應,事後卻可以一窺全貌,有多方面的資料提供,整個局面和其漏洞便顯而易見。但是,救援者在現場只能靠有限的資料和極度緊張的心情來運作,只能盡力而為。受過訓練的救援者深明此理,亦素有訓練和經驗,但是這些臨場救援者卻未有這種心理質素訓練,所以比較容易墮進這種心理爭戰。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