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6/2017
愛國是知識與感情並重
香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最近接受中央媒體訪問時表示,上任後將優先在3方面加大力度,包括解決買房難、教育資源投入及發展經濟。
關於投放教育資源,眾所注目的,是歷來爭議最多的中國歷史科教學。在港英年代,中國歷史科在初中課程擁有獨立科目地位。然而回歸後初年,政府容許學校於初中以非獨立科目形式教授中史,可與其他人文學科合併教授,令中史科變得支離破碎。如今新一代年輕人不愛國,與當年的教育改革不無關係。
如今林鄭月娥聲稱很樂意多投放些資源在中史科,希望香港青年人能有國家觀念。她說﹕「『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原意,包含了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份……特區政府還將做好教育工作……要加強新一代的國民身份認同,在幼兒階段開始培養『我是中國人』的概念,並建議將中史納入初中必修科目,加大力度讓孩子能够接觸中國文化。」云云。
據悉現時全港約百分之四的中學採用兩史連結,日後須以中史為課程內容的主軸;至於約百分之七採用綜合課程模式的中學,則須提供獨立兼具系統性的中史單元。當局在文件引述意見指「青年日趨激進的政治行為、不理解『一國兩制』,與他們不熟識中國歷史有關」。
回歸後,中史在特區政府的教育改革下日漸式微,如今可說是撥亂反正。可是「港獨」思潮的滋長,若完全歸咎於初中課程沒有將中史獨立成必修科,顯然是將問題過份簡化。佛家說「眾緣和合」,這幾年香港出現「港獨」思潮,原因千絲萬縷,初中欠缺中史科教學僅是其中一緣。其他因緣,尚包括政制問題、社交媒體、貧富懸殊以及中央對香港普選問題與社會輿情出現分歧等,都有助「港獨」思潮繁殖。
誠然,改革中史課程可讓學生認識民族歷史,但認識歷史和愛國是兩回事,「認識」不等於「愛」。愛國是知識與感情並重。雖然無可否認,認識本國歷史是愛國的一個基礎。清代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香港部分年輕人對中國歷史和國情的了解膚淺,無知且無情,糾正方法之一便是從中國歷史教育入手。
國史大師錢穆在寫《國史大綱》時曾指出﹕「若不瞭解歷史,就不會愛國,即使有人宣稱他是愛國的,他的愛也只是商業之愛,如農人愛他的牛,不能為民族真奮鬥而犧牲。」所以學生學中史, 如果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他的所謂「愛國」,也僅是商業之愛。若有愛國情懷,便能萌生興趣,自己找書看,否則只靠學校的課本,又能培養多少愛國情操?
所以錢穆繼續說﹕「我們喜歡一人一物,這種感情很常終了一生,因為我們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心神,我們瞭解這一人一物,而非一時感官快感。學習也如此。我們強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們也要問,興趣怎麼來?驅使我們去學習的是求知欲,然而求知欲不會平白無故地產生,因為需要一種內在的動力。」
不得不說,愛國最需要感情,這種感情源自學中史的「內在的動力」。內在的動力從仰慕本國文化為始點;而外在的動力,則有待熱愛中國文化的老師的循循善誘。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