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2014
「袋住先」方案的玄機
香港特區政府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接受電台訪問時呼籲市民接受2017年「先篩選後普選」方案,「袋住先」,然後再依據「循序漸進」方式爭取其他。林鄭月娥不僅在香港推銷這個「袋住先」方案,她甚至積極在外國推銷,包括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
「袋住先」是廣東話,生動傳神,卻很難翻譯成普通話。勉強翻譯,是先放在袋裏,有如說先拿在手中再說,暗指給甚麼要甚麼,得不到的慢慢等機會再爭取。以政改方案而言,等於說中央給甚麼就要甚麼,有所得勝於一無所得。
不過「袋住先」的說法,不等於是「先拔頭籌」,「頭籌」是有實質的好東西,但「袋住先」不同,因為要「袋」的是甚麼東西?已有人質疑,如果「袋」的是碎玻璃又如何?碎玻璃會把「袋」弄穿。其實「袋」的是碎玻璃也還罷了,畢竟沒有人命傷亡,如果「袋」的是個計時炸彈,那才是香港的災難。
如今所謂「袋住先」方案,所「袋」的內容不僅沒有好好討論,只是原封不動把原有的方案放進去(也許換個包裝,新瓶舊酒,效果可能已不同),甚至連「袋住先」的「先」字,也置之不理。那個「先」字,代表了一個時間表,或路線圖。如今這個「袋住先」方案,有關注這些問題嗎?要「袋」多久?要等多久?如果沒有答案,那麼「袋住先」,可能會變成「哄住先」,像大人哄小孩一樣。
其實林鄭月娥的「袋住先」,若回顧政改方案的歷史,也不能說是新意。因為在前任特首曾蔭權任內,他對政改已提出「起錨」,軟硬兼施,游說香港人,「踏出一步,總勝於原地踏步,變總勝於不變」;他更揚言﹕「拒絕向前走,不僅民主無出路,香港也無出路。」這說法與林鄭月娥的「袋住先」方案如出一轍。結果如何,有目共睹。
對於這個「袋住先」方案,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支持的包括《基本法》委員會委員譚惠珠,呼籲應「袋住先」,並警告如政改方案被否決,不知何時才能普選特首;還有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寄語即使方案不是最理想,大家都應抓緊契機「袋住先」。
反對的包括「佔中三子」之一的戴耀廷,撰文批評「袋住先」有如飲鴆止渴;民主黨主席劉慧卿,一再重申,不可能接受「袋住先」方案,認為普選不能有不合理的限制。至於既支持佔中,又聯署反佔中的學者羅致光,則聲稱若中央給予港人最終的普選方案,符合《基本法》和人權法的規定,他才願意「袋住先」。
正如政改民意關注組成員李華明表示,關注組的最新民調結果,反映建制和泛民受訪者的立場在近兩個月間都愈加強硬,反映雙方民意的撕裂情況更趨向嚴重。
看來「袋住先」方案引起這麼多的疑慮,在於僅有口號,林鄭月娥答不出「袋」些甚麼?是寶物?是垃圾?以至要「袋」多久,都是不清不楚。會否有人錯認「袋」了麻醉藥,而不知這實則是計時炸彈?
也許有權說「袋住先」的人,是出於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之口,以至是李克強總理之口,甚至是習近平主席之口,讓他們清楚明白「袋」些甚麼,才能令香港和諧安穩。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