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2020
金融圈本地年輕人「上位」挑戰重重
大約一個月前,筆者曾撰文討論內資金融機構為本地年輕人闖入金融圈的出路。不過,其後「峰迴路轉」,不少人事機構出台略為負面的招聘統計數據,顯示,本地人受聘投資銀行的佔比,由兩年前的40%降至目前的30%。更甚的是,部分機構不願僱用和晉升本地員工。
其後不少報告出台,亦有多家媒體訪問筆者,討論深層次因由。參考相關報告,以國際投行為例,本地及內地人員比例各半,但新入職比例已是一比四,以內地年輕人為主。至於招聘本地金融人員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服務一批本地客戶,以及金融機構希望在招聘政策上盡量做到多元化。
筆者在行業近三十年,認為大家根本不應該分你我,無論是新舊香港人,大家都是一家人。的確,在過去二十多年,隨著內地年輕人出國留學和累積了國際經驗,國際化程度與本地人員已經無重大差別,而且內地年輕人的競爭力更在進一步提升。
無論外資、中資、港資的投行都在招聘更多的內地背景金融人,而且連會計師行、律師行,聘用內地人才的比例也愈來愈多。筆者坦言本地人的優勢消失得很快,二十年前回到內地,若普通話帶有香港腔,內地不少朋友會覺得有趣,但自十年前開始,這種過往的有趣,以被視為隔膜。筆者估計目前三十多歲或以下,有行內經驗的本地投資銀行家在晉升上亦會遇上問題,因本地金融市場的確是主力做內地生意,內地年輕人的競爭力確較高。如年輕人有志在這個行業打拼,應該擴闊在內地以至海外的工作經驗,以加強個人於行業的優勢。
自香港回歸以來,內地業務愈趨重要,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熟悉內地市場已成為聘請員工的優先考量。目前,雖然部分金融機構,特別是投資銀行頂層一部分仍為本地人,但不少已經是貼近50歲或以上了。大家需要留意,環球各個金融市場一般不存在絕對的「本地人員聘用優勢」,能否向上爬,完全建基於能否掌握市場的形勢,熟悉內地已成投行的金科玉律,本地年輕一代要上位比起二、三十年前的確困難多了。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