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8/2013
買不買樓也輸
在一個演講會完結後,一個觀眾在出口等我,希望我在置業上給他一些意見。現今的市道令他感到進退維谷,買樓風險不少,不買樓同樣也充滿風險,銀紙貶值,物價上漲,量化貨幣,過去幾年發生的事情,令我們知道「等」得來,將錢放在銀行,才是損失最大的,顯然現在是「風險處理」的年代!
我們未看樓市的趨勢前,先看看「地球村」發生著的現實。
根據報章的報導,去年8月,李嘉誠先生在長實業績會表示普遍建築成本已升至3000元一呎,但到了本年八月會德豐副主席梁志堅先生表示:「一般有質素的樓宇,建築費每呎至少3000至4000元,如建分層豪宅,每呎建築成本要6000至7000元,至於起洋房,更早已過萬。」我認為這些數字反映的現實大家都要面對,起樓的成本其實是愈來愈貴,而且這個趨勢不單止沒有停止的跡象,而且正嚴重惡化中。去年10月,建造業總工會公布13個工種將加薪5-30%!請問在建築地盤和增加土地供應後引起的建築潮下,看官認為建築工人的工資會否再進一步增加?建築成本在此情形下又會否加速上漲?
根據「107動力」4月的發佈,前政府曾蔭權任內推出的八大工程,包括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啟德郵輪碼頭、政府總部、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啟德供冷工程、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及將軍澳運動場,全部超支,其中不乏超支100%或以上,這顯示到現在根本就是一個超支時代,而不正常地量化貨幣,其實在金融海嘯前已經進行多年了,而政府也掌握不到建築成本,請問又如何掌握到樓價穩定?高官叫小市民不買樓去等待是否明智?筆者不是主張人置業,我提倡多年的是:強調任何時間買樓也有風險,不買樓去等待其實風險亦不見得比入市低,風險的處理是講究自己的能力,量力而為者勝,不計算風險去等,何嘗不是不自量力?
2012年12月房協推出的綠悠雅苑實用面積呎價約6000元一呎,若包括地價相信在9000元左右,筆者擔心明年尾推出的新一批居屋,能在建築成本不斷上漲下平售嗎?樓價有可能低於建築成本下發售嗎?大家當然明白樓宇都是一個工業產品,無人會願意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當然,每一個經濟泡沫爆破之後,其實也會出現短暫的低價,而且低價是有機會是平於建築成本的,但這只是出現在調整過渡期,當這調整期一完,任何產品都要尊重製造成本這定律,也即是說調整過渡期就是最適宜入市的一個時間,而且調整過渡期的樓價高低不是以感覺為依歸,是以是否低於建築成本為依歸。
香港政府推出的樓市辣招,其實是製造了一個「人為的靜市」,一個政府雖然可以改變市場的運作,但任何政府不可以改變到物價,我認為這個「人為的靜市」只可以在上升的軌道中製造一個缺口,樓價短期的確有下跌的機會的,但最後於一段時間後價格都要追回上升的軌道中,政府只能buy time!
筆者仍相信,長遠樓價是不斷上升的,只是政策會令樓價短暫作出微調,其實是在缺乏供應下靜止了市場的大部分購買力,有心置業的朋友,應堅持在量力而為下,掌握這一刻樓市調整期入市,大膽還價爭取更佳條件吧!
需要買樓的人無入市的原因只有兩個:一個就是忽略了不入市的風險,這不單蹉跎了入市時機,而且也讓銀紙貶值消耗了自己的實力。同樣是100萬,一年前的購買力和現在已有顯著分別了!另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用投資的思維去解決投資的需要,如果買一層樓是想保值的,你就要知道你未必是可以將心目中的dream house概念放進一個投資項目中,一個好的投資項目未必是符合你的住屋理想。如果做到兩者兼得,當然是一個幸福,但是如果做不到你亦可以用策略去解決的,例如你可以租一間心目中的dream house居住,另外可以買一個投資項目來收租,這樣同樣是可以達到原來的目的。我舉例是想說明投資組合或者風險處理的重要,如果沒有有力的概念,無論買或者不買都可以是一件愚蠢的事情!
樂本健【年度感謝祭】維柏健及natural Factors全線2件7折► 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