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24/04/2013

香港未來的教育與人口趨勢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雷鼎鳴

    雷鼎鳴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前系主任及榮休教授

    雷鳴天下

    本欄逢周五更新

  周日在北京參加了一個我校一間商學院的舊生活動,統計顯示,我們商學院的各類畢業生,包括本科、MBA、EMBA、碩士班、博士班等等,在北京工作的有數百之眾。香港人在北京,年紀輕輕便已打出天下的,為數不少;也有一部分本來是內地人,在港畢業後才回到北京工作。但據一位本科畢業生告知,同屆同學當中,畢業後留在香港的幾近九成。看來,中港兩地人才的互相流動融合,早已默默地進行著;亦有年輕的畢業生告訴我,現時在內地職場,本科畢業的學歷已不甚足夠,所以她積極考慮將來是否繼續進修,攻讀研究院的學位。

 

內地城市25%學生入大學

 

  這是很正常的事。內地高等教育在近十多年來搞了個「大躍進」,1997年被高校取錄的只得100萬人,2011年新入學的竟急增至680萬人。不要忘記,美國人被高校取錄的,每年才得250萬人。中國適齡年輕人口能進入高校的,已高達三分之一。這批人當中,稍低於一半能入讀學士學位課程,其餘的當大專學生。按此比例,大約15%左右的內地適齡人將來可得學士學位,但城市人口能入讀大學的,遠遠高於農村。屈指一算,我們可輕易得出結論:城市中能入讀正式大學本科課程的,可能已達25%左右,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可能更不止此。這些數字還未計算出國的留學生。

 

  這些數字與香港比較又怎樣?在過往一段長時間,教育界中人掛在口邊的數字是18%能進本地大學,若加上留學生、副學士及其他種種大專課程,約有六成人能得到高等教育。去年第一屆中學文憑試參與者有73,074人,他們都是12年免費強迫教育的產品,能進大學的約15,000人。從此可見,入學率是20%左右,已經比不上內地的城市了。

 

新時代的「怪獸家長」

 

  不過,幾年後這個入學率卻會大幅上升,原因不在學位增加,而在年輕人口下降。我讀過一份政府的統計數字,當中預測未來十年中學及小學學齡的人口,當中已把「單非」及「雙非」兒童帶來的影響考慮在內。在2013/14年度,12至17歲在港居住的人數有400,100人(即平均每一歲的有66,700人左右),但到了2018/19年會下挫21%,跌至315,900人,其後四年,又會回升16%。按這些數字推算,大約八年後,本地大學的入學率會增至29%左右。

 

  大學的入學率從20%增至29%會不會帶來新的問題?更大比例的人口能入讀大學本來是好事,但我們也不用諱言,大學生的平均質素可能會因此下降,除非政府能投放更多的資源改善中小學教育,使到學生的基礎更加牢固。另一事不可不先有心理準備:在八十年代或以前,能入讀大學的人比例絕小,正因如此,今天的大學生多數是家族中第一個大學生,其父母絕大多數都沒讀過大學。但自九十年代開始,大學學額劇增,再多等十年八年,這批九十年代的大學生的子女便要入大學,這批新時代的家長教育程度高,但似乎極度重視子女的學業,不少「怪獸家長」可能隱藏其中,校方也許要窮於應付。

 

  政府的統計數字也涉及小學人數。2013/14年有229,900人在小學年齡,但隨後人數在接著的六年內上升28.6%,接著又再慢慢減低。這些人口的變化會替政府製造不少頭痛問題,人數上升不易搞小班教學,當然也很難殺校,但幾年後學生人數也會下降。學生人數上的不穩定性會使政策的效果也變成不穩定。

 

  太陽之下所有事物都有關連。教育政策成效受到學生人數多寡的影響,學生人數則受出生率左右。據我過去的研究顯示,現時二十歲出頭的人,可能有高達四成的人一生不會有子女,而原因之一正是香港樓價太高,不適宜在此育兒。

 

轉載自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

版主留言

放大顯示
風水蔣知識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