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7/2015
憤怒的根源
政改遊戲收檔了,人人都說,終可以重新關注民生問題。政治?算把啦,被那一票拖垮了的小城,是時候重新振作。
擱下政治後,首要任務是甚麼?人人眾口一聲說是房屋,因為樓價太貴、因為買不到樓,年輕人才憤怒、社會才沸騰。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最近在訪問中,直言年輕人戀殖及港獨的情緒,是誤以為殖民地時期生活比現在好,故她懇切向政府獻言,解決房屋問題,讓年輕人可成家立業,是現政府的頭號工作重點。
我不同意。
當然,買不到樓是重要社會問題,但不是根源。由雨傘下的躁動者、龍獅旗前的本土派,到上水逐客口罩黨、旺角鳩嗚夜青團……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同為憤怒人,而且是嬲到七孔噴火那種。
社會充斥著憤怒者,因為大家一直活得不快樂。於是有人演繹為:對呀,不快樂,因為買不到樓嘛,住在蝸居板間房,邊個會快樂?
回想六、七十年代,誰不是一家大小塞在幾十呎斗室中?有些一家七、八口的,床都是朝「行」晚拆,廁所是走廊尾公用的……那時候,住屋環境比現在差,但大家都很快樂。
於是有人又演繹,那年代有上流機會嘛,有希望就有動力,不比今天,你永遠看不到將來。老老實實,當年的年輕人其實沒有「上流力」這種概念,畢業出來有份工,薪水不錯有假放已感恩,向上的動力,從來都是在工作的成功感中慢慢培養出來,自小就立志買樓創業躍上另一個社會階梯的,畢竟是少數。
所以,不快樂的主因,非全因房屋。我獻言,政府重新上路的重中之重在教育,小城一切憤怒,根源是教育,一個一直被遺忘、被閒置一角的問題,其實才是小城的炸藥庫。
何以見得?
明天續談。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特朗普稱2月起或對從華徵收10%關稅,你認為中方應否作出強硬反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