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2015
26歲文員 月入$8500儲一半 (晴報)
年輕人常嘆收入低、儲錢難,但凡事總有例外。有港青自稱月入八千多元,為儲錢進修過着零社交的生活,有網民佩服他,亦有人認為做法過態。社工指部分年輕人為慳錢常拒絕應約,被朋友杯葛;個案亦反映收入不高的港青要持續進修甚艱難。
自稱26歲、任政府外判文員的網民分享儲錢心得,他月入8,500元,已儲蓄近25萬,希望明年儲夠30萬便全職讀書。他的慳家方法包括早晚餐在家吃、帶飯上班,扣除強積金、家用、交通費等,每月儲4,000至5,000元,更反問「邊個話儲唔到錢」。但他坦言為慳錢幾乎零社交及不出街。
為儲錢減社交 朋友不滿
有網民佩服事主目標正確及儲蓄力強。亦有人指他為儲錢犧牲社交,「零娛樂、無朋友……儲錢儲到咁有咩意義」。亦有人建議他增加收入,好過只懂節儉。
陳福龍
東華三院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主任陳福龍指,過去曾接觸許多年輕人為買樓、結婚等問題,減少社交活動,跟朋友起摩擦。「例如食飯後拒絕跟友人再有下場,遭朋友譏諷『下次唔使預佢』,令事主迷惘,反問自己是否做錯。」
他又指,另有青年為慳錢,「連紅白二事也人、禮均不到」,被朋友杯葛。「踏入社會工作,待人接物也要留意,否則隨時有損人際關係及晉升機會。」他提醒年輕人要平衡儲蓄及社交,避免走向極端。
在職青年 持續進修艱難
資深理財顧問李錦說,儲蓄達收入三成已算不錯,事主的儲蓄比例達五、六成,反映他的進修決心極強。「有心儲錢讀書是好事,但咁儲錢法應有時限,例如只維持兩三年,不可一世係咁。一來社交圈會萎縮,二來很易將金錢放得太大。」他建議減省開支應循序漸進,例如每月外出用膳由三次減至兩次,令兩者得到平衡。
青協督導主任鄧良順指,個案反映部分收入不高的在職青年要持續進修甚艱難。「在港全職讀碩士學位,連學費及生活費,隨時要20至30萬元。對月入一萬多元的青年來說是很大負擔。」
家長應教導子女 比家用負責任
有網民揶揄事主儲得25萬,或多或少因為「黐住屋企食、住」;不過,亦有人撑事主,認為他已將近三成收入作家用,較家中「月入兩萬又儲唔到錢」的哥哥出色。李錦坦言,由於普遍家庭並非「靠子女的家用開飯」,部分家長常對子女說「唔使比家用」,結果弄巧成拙。
「有中產家庭不用子女比家用,連買返工衫及外出用膳,家長都負責比錢,即使子女已有經濟能力,食住也依賴屋企。」
他續指,即使家庭經濟富裕,家長也應教導子女,比家用是也一種責任,「可能只是數百元至一千元,起碼可建立負責心態」。他認為,父母教導子女理財及儲蓄習慣,最重要是以身作則,例如外出食飯帶走吃剩餸菜,從小教導儲起利市錢等。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