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6/2015
與禮成長 你有得揀
藍婷
藍婷
《形象UP!》專欄已暫停,感謝讀者支持。專欄將於2023年2月15日存放於「過往專欄」內,方便大家隨時重溫。
藍婷,MSc, AICI, CIP|國際認證專業形象顧問暨培訓總導師|活得精彩策略形象管理始創人|素食力行者
2006年始,於香港、澳門、廣州、上海、成都及寧波為多所著名企業培訓了近一萬人的職場及專業形象・商務及社交禮儀文化・表達溝通培訓。曾培訓的對象包括國內銀行管理層、跨國建築業執行董事及總經理、地產發展商管理層及前線、保險從業者、酒店管理層及職員、建築師、工程師、醫生、律師、會計師、教育顧問、社工、美容化妝顧問、演藝業…。著作包括「職場易容術」、「形象IQ‧小技巧‧大影響」、「生活形象Modern She」、「模特兒專業路how‧why‧what‧where」。十年以上專欄寫作者,發表超過一千篇的形象專欄及素食文章。疫情後更戥力倡導素食,兩年來發表超過一百道素食煮意。- 網站:活得精彩
- 微信:活得精彩 |微信公眾號:活得精彩生活形象館
- Facebook:活得精彩-Exciting Life
- YouTube:活得精彩藍婷
形象UP!
最近看過一篇文章,說現代教育出了很多高學歷的野蠻人。
記得聽過前輩們一句說話:「有學歷不等於有學識,有學識不等於有文化。」
所言甚是!
日前收到朋友傳來的圖片,圖片中有三個年青人坐在地鐵車廂內,旁邊卻站著一位滿頭銀髮,身態傴僂,滿臉倦容的長者倚傍在則,還有一個小小的行李放在地上。這圖片看來是「偷拍」。本來偷映是不該,但有理由理解拍照者見到這境像時,眼見年青人沒有讓座的意慾或行動,有「不平則鳴」的心態而拍下照來公開,文中也提到沒有國教,沒有家教,沒有禮貌,沒有禮讓,那有敬老。
這圖片是朋友傳來的。姑且作為本文參考材料之用,無意冒犯,請包涵。
借這境像來談一下,背後,可以聯想到是禮的問題。禮,家庭沒有教嗎?學校沒有教嗎?課外活動沒有教嗎?社會教育沒教嗎?一定不會吧!只是,教的方法是怎樣?家長自己的禮之表現是如何?小孩受教的是甚麼禮?學校對禮的執行又如何?
看了這張圖片的朋友都在說香港年青人怎麼怎麼,也有說悲哀。眼前所見的境像,大家都認同是年青人行為的問題;看過之後,表達「甚麼甚麼」意見或感受,但說了之後,還可以有甚麼有幫助性又值得大眾考慮的方法?畢竟正念及將問題化解,比單是指指點點更為重要。
深感這兩年接觸參與不少由國際經典文化協會舉辦、接近過一群有心人,默默推動中國經典文化活動,就是為了推行將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切切實實的行出來,而禮就是實行上的體現。該會主席更是香港先驅帶動者,十年多前已開始從幼稚園的小幼苗開始灌輸中國聖賢經典文化的「禮」的意識,從洒掃應對行住坐卧,全都與禮息息相關的務實引導。當然,老師們也率先被培訓熟讀經典,及以身作則的運用於生活上。例如幼稚園小朋友例必舉行的生日會,他們的方法就與其他不一樣!除了一般的慶生意識,也補上對父母行孝之禮的訓練,讓小朋友與家長們不單純於行樂慶生,也讓小朋友不忘孝敬父母及感恩之心,因為生日正是「母親受苦紀念日」,不想小寶寶們只習慣受寵,以為慶生的吃喝玩是必然的。經他們多年努力,近年更衍生了很多其他學校及社區都舉辦讀經班活動,愈來愈多父母體驗到兒童讀經對小朋友及整個家庭的益處助力。
從幼稚園推動,因為這是教育上最深層的根基基礎,做不好,一直成長上去的時候,好多待人處事的差落問題也會跟著成長。做好的話,可能大家還未即時看到成績,因為這群幼苗暫時是種了好根,還待日後用心裁培開花結果。但此刻更體會到,教化人心,不純是打工,也不是幾年或十幾年的工程,是終身的義理(教者也要不斷學習)及責任。
(圖片提供:嘉德麗幼稚園.國際幼兒園)
所以,願看到這圖片的有心人,如果是成人,是父母,或即將成為父母,想小朋友從小接觸及學習聖賢經典留下的不朽智慧,可伴隨與之成長,實在是有得揀!成人朋友及父母輩,在香港長大及受教育的話,想必以前也鮮有機會接觸聖賢經典文化是甚麼回事。以前沒機會,如今機會在眼前的,同樣有得揀!
為小朋友著想的,可以考慮:
【兒童讀經班】
透過誦讀經典,讓小朋友在記憶力最發達的時候,吸收中國的經典文化知識,以培養小朋友的語文根底及認識更多的字詞。當小朋友養成讀經的習慣後,家長會發現小朋友在專注力上會有明顯的改變,品德及行為亦會改善。亦鼓勵家長陪同小朋友參加親子讀經班,促進親子關係之餘亦希望家長可以更了解讀經的方法及內容,閒時亦可與小朋友在家誦讀經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查詢:3576 3300 )
父母輩或成年朋友們,不妨也考慮參與讓自己接近文化的浸潤,也可從而以身教引導小朋友。例如:
【星期日論語通識】
(資料及圖片提供:國際經典文化協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籍的不二法門,就是重複誦讀原文,以至嫻熟。「論語一天」提供一機會予參與者誦讀論語一遍,讓大家對《論語》有初步認識理解。(查詢:http://www.icca.org.hk/)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