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2019
八大拓地方案 同步落實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就18個供地選項進行了16個月的公眾「土地大辯論」之後,最終發表報告,並提出8個優先方案予政府參考。土地和房屋問題已火燒眉睫,政府必須從速落實可行方案,覓地建屋,讓社會近年半以來的努力不至白費,而市民的期望也不至落空。
「多管齊下」是政府覓地拓地的主調,也應該是理性社會的共識,而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無論是進行局部或全面發展,均無懸念,但仍有反對收回球場人士以「銀行和投資者將失去傾生意的地方」作為理由,難免令普羅市民失笑,更是漠視生活環境極度惡劣的基層市民憤怒。
看待土地供應選項,除相關持份者外,不少人都應客觀理性地分析每個選項的可行性,更應以同理心,體會有住屋需要者的水深火熱。「土地大辯論」或公眾諮詢旨在帶出土地房屋議題的逼切性,從而凝聚共識,讓政府更清晰掌握市民的想法,並盡快落實方案,這年多以來大家所花的時間和精神才算值得,否則,若只為擺擺政治姿態,則花一天也嫌多。
根據專責小組報告,雖然發展棕地及私人農地,共涉及260至520公頃,與收回粉嶺高球場局部發展32公頃的面積較多,但與拓展東大嶼都會1,000公頃土地,甚至與近岸填海450公頃相比,棕地及農地兩個選項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效益就大有分別。如何用較少時間及資源,以最簡捷便利的方案,去拓地覓地,以達致最佳效益是政府當前最大的挑戰。
莫說是8個選項,即使18個、80個選項,每一個選項都會有反對的聲音和阻力,政府必須有魄力去面對、解釋及執行,日後才可望有成果。報告提出的3個短中期選項都各有難度,但我們一直認為,在維港以外大規模填海,無論是東大嶼都會的1,000公頃、「明日大嶼」的1,700公頃或團結香港基金「強化東大嶼」的2,200公頃,都是最有效益的方案。
專責小組已指出《香港2030+》估算未來20年,香港短欠土地1,200公頃是過少,那是連商業樓宇、政府機構、運輸、休憩及設施等用地都計算在內。有學者就估計,香港要新增2,000公頃土地,才可有人均居住面積合理兼準業主能負擔得起的居所。
團結香港基金曾提出一個「重塑」香港的願景︰重塑可負擔的房屋、城市設計與生活質素,以及行業發展等,而關鍵就在於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香港這個得以可持續發展的願景,正需要今天盡早踏出第一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千頃土地,也得於填海,土地規劃是幾代人的事,必須立即開展,否則若「填」得太遲,悔之恨晚!
(幾代人的事二之二)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