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2/2018
投資未來 醫療優先
愈接近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的日子,社會要求政府直接「派錢」的聲音就愈響。如果大家實事求是地去看,即時用盈餘這筆額外資源,預先做一些惠及民生的措施,相信會比全民派現金更好。
今時不少議員、政客、經濟學者等「意見領袖」都贊成政府派錢,認為這樣做才既「公平」又直接。有人從政府的往績去評估,認為與其由政府分配財務資源,不如由市民自己作主;有人更赤裸裸地指出,代表基層的議員應要贊成全民派錢,而建制派議員及親政府者就更要因保皇而不贊成派錢;有人以不同派別的經濟學理論,印證「派錢」有理。當公共財政的討論並非真誠為香港人、而存有私心與偏見時,都只是為拗而拗的意氣之爭。
由原本只約160億元的保守預期,至有機會達至1,800億元的「可觀盈餘」,如此社會氣氛,叫市民不要期望政府會以其中約500億元派錢,確有些難度。有人更指出,這筆有機會達至1,800億元的盈餘,不能變成額外的政府開支,因政府開支的增長仍要與經濟增長相若,卻不能跟隨額外的收入而相應調升,這才符合《基本法》規定公共財政要「量入為出」的原則。即是︰個別有盈餘的財政預算不代表可以增加政治開支,如果不「派錢」、「派糖」,金額便要撥入財政儲備,而不能隨便開展新服務。
其實,政府有盈餘更要照顧民生,民生事項以房屋、醫療、教育、交通、福利等為主,特別是人口老化問題嚴峻的情況下,照顧長者尤其逼切。不過,若市民袋住幾千元,但有朝一日卻要卧病在公立醫院樓梯底、走廊邊的病床,甚至得不到適時、適當的照顧而病逝,筆者相信更沒有人願意看到。
撇開土地的考慮,如啟德醫院般有2,400張病床規模的醫院,造價逾500億元,與每人派6,000元的額便相差無幾;若興建逾500張病床規模的醫院,則少於70億元。當然,這些新增醫療設施都會加重日後政府的開支,但以今時醫療服務嚴重不理想的情況,而比起其他範疇,興建醫院又更快立竿見影,政府宜積極考慮。
除增建醫院外,盈餘也可為現有公院擴建工程、優化或添置設施及設備等,帶來額外資源,政府甚至可採納港大傳染病學教授袁國勇「投資醫療」的建議,一次過撥款500億元予醫管局作種子基金,若以每年5%回報計算,醫管局每年便可額外有25億元資金供運用。
當社會預期政府會有過千億元盈餘,何止「家家有求」,簡直是「人人搶籌爭住求」,政府「派錢」似乎可贏點掌聲,但還不如居安思危,把握時機,投資未來的醫療「工程」。
(預算案前瞻二之一)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