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2017
關愛非空話 全民齊參與
踏入2017年,大部分人都希望有個新開始。雖然前景充滿不明朗,但只要整個社會樂觀、有活力,在經濟環境較佳的條件下,締造關愛文化,香港便會繼續是一個可讓人安居樂業、充滿關愛的共融社會。
剛於周一閉幕的工展會是個榜樣。筆者留意到當中的「工展顯關懷」的活動,活動於除夕晚上10點半至翌日元旦凌晨1時在工展會舉行,當晚接待約2,500個低收入家庭,共約萬名基層市民參觀工展會,並在場內購物;大會更送贈每人$300現金券,讓他們在展場內購物。最「到位」的是,大會要求參展商當晚必須安排最少一名員工在攤位內當值,而且必須接受受惠家庭成員,以現金券購買產品或服務。$300看似不多,但大會指參展商折扣多,參與者受惠的總值往往大於$300。展商散貨、有需要人士又受惠,是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工展會這個關愛弱勢社群活動及安排,令筆者想起社會的關愛文化,更想起逐漸步向福利社會的香港。
社會的確需要各式各樣的福利,但福利是否需要全部由政府負責?可否有更多非牟利組織、志願團體,甚至商業機構等,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福利或服務?當然,政府撥地興建相關設施是最大的支援,但其他就要公眾支持,而這種關愛文化甚值得推廣。因為這些「福利」,實際能減輕日後政府在福利開支上的負擔,同時可鼓勵有更多人關懷弱勢社群。
個別議員經常主張所有「福利」都要由政府負責;要政府負責,少不免要多撥資源,變了「大政府」,而他們又會批評「大政府」架構臃腫,權力過大;若政府發揮到聯絡人(Facilitator)的角色,尤其是各區民政部門,在聯絡、組織、整合當區大、小商家方面,做好善心人和事的配對,才可真正讓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正如基層社區「北河同行」的「明哥」,便是個好榜樣。若全由庫房負責「福利」,一旦政府財政不似今天充裕,如何繼續關懷弱勢?
善心、關愛需要資源,尤其是錢,才可落實。無錢講善心,只是畫餅充飢的廢話。有些議員經常空口講白話,搶佔道德高地,只會慷公帑之慨,自己卻秘收「捐助」,少有奉獻。有議員更霸住公屋,還辯稱自己的議員工作不知可以做到幾時,以此邏輯,若人人因怕有變動,而佔用可作為福利的公共資源,那麼,政府可能須為一班超級富豪們預留一批公立醫院病床,甚至百年歸老之地,因他們可以說不知道自己何時會破產,這種福利,大家願意提供嗎?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