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2016
制定標準 規範體檢
消費者委員會上周指出,市場上部分的身體檢查套餐只基於商業考慮,而不是根據醫學判斷或臨床診斷的需要。體檢「大包圍」固然無助對症下藥,若以較宏觀角度去看市民這類醫療保健方面的需要,政府更應貼近社會民生,適時推出相關政策或宣傳教育,以作配合。
如制定體檢標準,不但可規範業界銷售,更有助減低市民對體檢戒心。
消委會檢視逾30個不同機構的體檢套餐中,收費由200元至10,000元皆有,相差50倍,檢驗項目的種類和數目當然是收費多少的原因,但「有沒有需要檢驗」才是關鍵。
今時普通私家門診收費可能也不止200元,何況體檢?至於收10,000元的套餐,其中項目又是否必要?這些問題都是準備體檢驗身的消費者要問自己的。
應對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的需要,這已不應是個消費者與商家買與賣的商業考慮,而是負責任的政府,為應付日漸人口老化社會的問題,而要多考慮並制定周詳而貼近民生需要政策。
近30年,香港買樓人漸多,樓宇臨時買賣合約由最初建議的式樣,再發展至不同地產代理公司各有格式,最後落實為標準合約;近30年,港人頻跟團外遊,旅行社倒閉、投訴也多,遂有旅遊業議會的賠償基金;近20多年,港證券及期貨投資者漸多,證監會不也推廣、宣傳投資者教育?試問40至50年前的社會,普通家庭可會置業、外遊,或有餘錢去投資?因時而轉,社會民生需要有別,政府就更要認識到,即將蛻變成老齡化的香港,其社會需要何在。
老齡化社會的需要可從老、病、死三方面看到端倪。「老」除重視長者家居安全,如宣傳長者防滑倒、跌倒的教育和具體建議外,「老有所為」也可是一個方向,例如長者照顧孫子女或其他長者活動等。此外,「長者屋」、「逆按揭」等概念,同樣需進一步的教育和推廣。很多長者對「死」都有忌諱,如預立「平安紙」(遺囑)這類安排,或告知家人自願自然死亡(即「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扶擇意願書」)等,甚至是長輩去世,家屬辦理後事的手續或程序等,香港社會似乎都尚待教育。
消委會今次關於體檢套餐的發現正可作為老齡化社會關注「病」這方面的起步。市面上,體檢套餐中個別的檢查項目,如空腹血糖、糞便隱血、子宮頸癌(女士)、大腸鏡等就未必人人都適合每年做或需要做。若醫學界對今次的發現有共識,政府部門如衞生署,便應制定一套標準的體檢項目及程序予市民參考,並教育公眾,尤其一些入侵性、有危險性的檢驗項目,政府更要提醒公眾,而不應以自由市場的商業行為做理由,置公眾健康於不顧。
政府現最實在要做的還是,聯繫醫學界和消委會,共同制定體檢的標準套餐及其收費建議,讓公眾參考或依循,才真正做到保健為民。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