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2016
放寬公屋申請 合實際需求
申請公屋的入息限額擬上調約9%,但這個放寬公屋申請資格的建議,卻被人批評會一再延長公屋輪候時間。假如政府不積極應對實際情況,照顧基層的住屋需要,反而沿用或收緊入息資格,便是掩耳盜鈴。
房屋委員會建議上調公屋申請入息限額,預計合資格的私樓租戶申請戶將增加8,500戶,至逾14萬戶,而輪候公屋的申請宗數現已逾29萬,有人便批評放寬申請入息資格,會令更多基層「上樓」的希望累積,同時更延長了現時逾三年的輪候時間。
社會要認清一個事實,今時很多基層家庭因入息稍高,不合資格獲配公屋而要住在板間房、劏房等環境較差的居所。
輪候人數增多,住屋需求自然變得更大,而公屋又「起唔切」、「起唔夠」,甚至「起唔到」,不從「答案」上想辦法,反而叫人無視「問題」,掩藏「問題」,自欺欺人?
回應需求增加,積極的對策應該是權衡需求與供應之間的利害,其緩急輕重,然後制定解決方案。
本欄曾指出「有政策不如無『拉布』」這施政關鍵,今時不少議員好辯,社會好爭拗,但在「議(政)」、「決」、「(執)行」的過程中,就經常磨蹭,甚至迷失,反而不見有任何具體解決方案。
公屋輪候怕人多就如有人要吃飯,卻又怕食物鯁喉,他會否因怕鯁喉而不進食,餓死自己?有些批評就是用這因噎廢食的荒謬邏輯混淆視聽,若細看建議中上調的實際金額,以1、2人家庭為例,只分別上調$770及$730,以今時香港的經濟情況,並不過分。
而且今次放寬資格也僅額外有8,500家庭會受惠,與其鬧政府延長輪候,不如督促有關部門加緊覓地建公屋;或勸止那些反對拓地起樓的人士,不要諸多阻撓,否則,會有更多人質問政府:為何不讓基層盡快「上樓」?
放寬申請資格,同時調撥資源,增公屋供應,才是積極態度。
假如政府因醫療設施(如病床)不足,不把新發現、具傳染性的嚴重疾病(如寨卡病)列入隔離診治或通報機制中,而任由患者病發,甚至病死街頭,同樣是掩耳盜鈴,大家又可會接受?
因應實際情況,調整對策是政府,甚至所有服務提供者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執政為民,若政府施政保守,又或只求「自我感覺良好」而掩耳盜鈴,都不會得到港人支持,但今時的政治生態就不講勇氣和魄力,有些議員表面議政,其實鼓吹上述的負面態度,還坐在議事堂上大發謬論,卻又有表決權,港人也莫奈何。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2024年國際外交上,誰是最大贏家?誰是最大輸家?►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