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2016
虛擬遊戲或成暴戾之源
社會不穩情緒升溫,不少負能量在醞釀,這些負能量在個人、家庭、職場、不同群體以至整個社會並不罕見,而有些負能量更混融了年輕人原有的躁動,變成暴戾情緒,其中相信與近年風靡青少年的虛擬遊戲內容不無關係。
打遊戲機可以提高反應能力,但暴力遊戲恐怕會影響人格發展。
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尤其是「男仔」,絕大部分都不能免疫於「打機」;亦是父母、家長都要面對的管教問題。不過,怎樣限制他們「打機」、怎樣聰明地用「打機」來「獎勵」他們追求更好的學業成績等,並不是今天要討論的議題,我們反而希望為人父母者,無論多忙,也要抽時間看看你們的寶貝兒子正在玩甚麼電子遊戲。
最近,有人發現唸小六的兒子正在玩一個名為《捆綁以撒》(The Binding of Issac)的虛擬遊戲,遊戲的口號是:「殺阿媽?得,我哋得!」(Kill mom?Yes, we can)遊戲用與聖經人物「以撒」同名的男孩為主角。與很多遊戲相似,玩家要角色扮演「以撒」去「解決」一眾敵人,但過程極為暴力,真正兒童不宜。
遊戲設定的內容是「以撒」的母親用盡很多不合理的方法,要他改掉壞習慣,其後又「聽到有把聲音」唆使她去殺自己的兒子,而玩家則要不斷逃過媽媽的追殺;若要勝出,就要殺死媽媽,還要割下她的心臟,才算完成第一階段「打波士」(Boss fight)的任務。
這個五年前推出的遊戲自2014年底「重生」後,即在各大遊戲平台大受歡迎,撇開對宗教人物和概念的歪曲不論,單是暴力殘虐,以至把母親妖魔化、殺母等內容,政府便應立法規管、禁制。
殺人弒母之外,其他電玩或手機遊戲還有跳樓、跳升降機槽、跳崖、跳樹等自殺而又可「無限復活」的遊戲,套用老生常談的一句:「青少年心智未成熟」,虛擬世界又疑幻似真,分不清現實與虛擬世界的青少年,甚至二至四十歲的成年男士,大有人在,大家應要警惕著這個暴戾之源。
有不少電玩及手遊也滲入了超現實的政治。外國早就開發第N次世界大戰遊戲,而這類遊戲仿真度又極高,包括「城市實戰」,而「保衞城市」這類可圈可點的「作戰」雖引人入勝,但玩家卻要慎防潛移默化的暴戾。
我們不但希望家長要經常留意著子女「打機」的內容,並提點、規勸,必要時要禁止,同時也希望本地遊戲開發者,不要因市場要「爆」、自己要「型」,假借創作自由之名,而罔顧道德,開發一些對青少年心智有極大影響的遊戲,荼毒下一代。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恒指在2024年先跌後升,你點睇2025年港股走勢?►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