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6
打破困境 力爭上游
在即將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前夕,樂施會以《1%人的經濟》(An Economy for the 1%)這份報告,指出全球貧富懸殊現象進一步加劇的事實。若港人能夠以正面心態去看這個殘酷現實,它便可以成為驅動大家奮發向上的正能量。
社會逆境不會因為抱怨而改變,年輕人更應打破局限,為大眾創造未來。
所謂「1%人的經濟」是對全球貧富懸殊的控訴:全球大部分財富集中在極少數人身上:全球1%人的財富,超過其餘99%人的財富總和。這份報告指全球貧富懸殊情況不斷惡化,全球最富有的62個人已擁有相當於全球最貧窮半數人口的財富總和。樂施會以五年前首388名富豪擁有相當於全球半數貧窮人口財富與今天情況對照,遂有貧富懸殊情況失控、世界並不公平這個觀察。
香港是亞太區先進社會中,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的地區,貧窮人口近一、兩年雖稍回落,但也約有百萬(視乎數據及標準如何釐定,非政府社福機構時有異議),但單憑直觀印象,貧富差距的確大,而長者貧窮、在職貧窮等情況同樣十分嚴重。
今時香港已不再是「食(勞)力」的社會,而是已進入「食(資)本」、「食腦(力)」的年代,正如樂施會報告指出,從利息及股票等投資工具所獲得的資本回報,持續高於經濟增長,使坐擁資本增值優勢的富人愈來愈富有,簡單講,這正是「錢搵錢」的威力。
不過,知識型經濟也可以讓「食腦」者有上流的機會,大家耳熟能詳的創科界如是,其實,傳統專業如醫生、律師等又何嘗不是?例如有富豪身患絕症,求診於外科名醫,即使名醫索價是富豪一半身家,他為求活命,恐怕也要乖乖送上一半家財。因此,名醫不止會是「金刀」,要成「鑽石刀」又有何難。
在這個財富集中、財技氾濫而造成貧富懸殊的社會,如沒有資本,就需要以以智(腦力)勝力(勞力),否則,若同在碼頭當苦力,一般人托米必不會像現在般,輸於任何富豪一大截。
筆者贊同樂施會促各國政府打擊避稅等方案,但在改善現時貧富懸殊情況之前,希望有意讓自己或下一代提升競爭力的人,可以do things smart(更聰明地做事):
一、善用技能或腦力,正如本欄昨文談及的肉類分割技術員或其他創意從業員等一樣,發揮所長;二、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例如不少肉檔檔主或的士司機,就因有熟客而貨如輪轉、客似雲來;三、善用時間—打機不再以「寓學習於遊戲」為藉口,反而應要嚴守「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只有這樣,年輕人以至香港下一代才可優於其他人、其他國家及地區,社會貧富懸殊才有望改善。
人類從來都是在逆境中拼出來而成萬物之靈的,貧富懸殊並不可怕,最怕是不肯面對社會及時代的局限,用自己有限的資源和條件去奮鬥,力爭上游。
轉載自: 晴報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