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2013
想他人所想
續昨天的文章。我是演講次序排行第三的講者,正要上台時,已看到台下的學生不是睡著了,就是打開電腦,不知在瀏覽網站,還是在做其他作業。我心知不妙,因為在之前兩位嘉賓演講完畢後,大家已經不在狀態。
當然我亦有點不快,因為這是學校安排的講座,讓不同學系的學生增進其他範疇的知識,但同學看似不太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
回頭想想,也難怪同學們會有這樣的表現;作為講者,我又能否提供新的看法、新的啟示呢?大量而且自由流通的資訊,令人可以隨時隨地獲得任何資料,無論是如何製造核彈,或是切身的醫學知識。明顯地,若只發表一些平易的演說,已不能引起觀眾的興趣。若公眾想要了解這些知識時,他們能輕易地從網上找到相關的資料;若他們根本對此沒有興趣,即使再動聽的演說,他們也聽不進耳朵。
作為是次「天下一家無限激」的講者之一,我希望觀眾明白,我明瞭他們的想法。身處互動的世代,並不應只是單一地傳遞我希望大家接收到的信息,而是要先了解大家所需,再根據這基礎,分享我的想法。
轉載自晴報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