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2020
改善撥款效率,助研發中心彎道超車
展望新的十年,不少人都認為這十年會是自動駕駛汽車普及化的年代,將徹底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模式甚至整個社會的日常運作。說到自動駕駛汽車,許多人都可能會想起特斯拉、華為或者是Google旗下的Waymo。不過,其實在香港,創新科技署轄下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和汽車科技研發中心亦是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領航者。例如,在去年,應科院便與中國移動共同研發出一款無人車,並利用5G技術測試車輛,將收集到的數據交予運輸署,推動自動駕駛汽車在香港落地。
其實除了應科院以外,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其餘三個研發中心: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和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皆在各自的特定領域取得非凡的科研成就。相比大學,研發中心的特點在於它們專注應用研發,將科研成果造福社會,在香港創科生態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然而,研發中心的資助機制一直欠缺效率,窒礙香港的科研發展。根據審計署的資料,研發中心每個項目資助申請平均處理時間需達158至222天。項目審批過程需要先後經過研發中心和創新科技署各自的審計、財務及行政等多個委員會逐一審核,導致重復審核的問題。除此以外,申請文件時常要在創新科技署與研發中心來回幾次以索取額外資料,拖慢整個過程。
但是,在現實世界當中,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研發中心往往需要把握時機,迅速回應最新的創新突破。例如,集成電路的研發周期一般只長達六個月,不過研發中心每個項目的資助申請審批也起碼需時六個月,更遑論研發中心在事前準備計劃書的所需時間,使研發中心未能把握轉瞬即逝的機遇之窗,導致研發成果變得過時與落後。
要解決上述問題,並充分發揮研發中心在香港研發生態系統中的潛力,創新科技署應為研發中心的研發資金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參考大學的成功例子,教資會每年為每所大學分配的一次性整體輔助金均給予大學頗大的自主權去決定這筆撥款如何運用。尤其鑑於其以應用為導向的定位,研發中心的研究周期通常比大學的學術研究周期短,有更迫切的需要為研發中心提供靈活的研究資金。如此一來,更高的撥款效率將使研發中心能夠根據最新的顛覆性技術發展或市場趨勢調整項目的資金分配,把握更多科研機遇,助研發中心彎道超車。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