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17
“critical thinking”等同「慎思明辨」,揚棄錯譯「批判性思維」
上文《網上假消息、信息被操縱、加重社會撕裂》談到網上流傳假信息、信息被操縱,令意見更極端化,令社會更加撕裂,引起市民的內鬥。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更加堅持獨立思考,慎思明辨,對不同的問題發展出自己的看法和立場,而不是盲目跟從所謂「主流」的意見。
上文末段提到“critical thinking”(以下縮短爲CT) 等同「慎思明辨」,而通用的「批判性思維」一詞是CT的錯譯,誤導了幾代人。現在詳細解釋因由。
CT一詞源於美國哲學家在二十世紀前幾十年的著作,是一套思辨的方法,不知道什麽時候有人把它錯誤翻譯為“批判性思維”,不幸沿用到今天。因為譯者不理解CT的真正意義,只翻譯英文字“critical”的字面意思,而且錯誤地採取其中一個定義(批判或者批評)套在CT上,令人望文生義聯想到它是一種找其他人缺點、找對立面、批評、甚至批鬥他人的思想方法。但事實上幾個CT的權威英文定義都沒有這些負面的意思。
CT的歷史大概百多年,而CT之父乃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家、教育學家及心理學家杜威(John Dewey)教授,不過第一次給CT定義的卻是美國心理學家Edward M. Glasser。此話怎說?原來在一百年前,杜威教授在他1910年出版的專著“How We Think”裏提出“反省性思维” (reflective thinking(以下縮短爲RT)) 的概念,並給予以下的定義:
“對於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識根據支持它的理由進行主動的、持續的、審慎的考慮,並得出進一步的結論。”
雖然杜威在該專著裏也提過CT一詞,但沒有加以發揮,因為RT才是他的重點。他除了明確給出RT的定義,還用了不少篇幅加以闡釋。Glasser在他1941年出版的專著“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裏給CT如下的定義:
(1)在思考所面對的一系列問題與主題時採取謹慎的態度;
(2)擁有邏輯探究與推理方法的知識;
(3)應用這些知識的技巧
不難看出,Glasser給予CT的定義就是把杜威給予RT的定義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同樣明顯的是在這些定義裏都完全沒有批評或者批判的意思。還有,上述定義第一部分是審慎的思考態度,而第二第三部分是有關應用適當的思考及辨別方法做出分析以達致合理的結論。也就是說,我國古籍《中庸》有關學問的五要點五步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的「慎思明辨」就完全等同CT的要義!
在Glasser以後,有不少學者及機構就CT給予定義,包括美國伊連諾大學哲學學者Robert H. Ennis (1987年);美國哲學學會(1990年);以及美國哲學教授、CT研究中心主任及CT基金會創辦人Richard W. Paul(1993年及2001年)。在CT領域這幾個都是公認的、具有權威的定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定義越見詳細和具體,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們都是基於Glasser定義的二分法:思考態度和思考方法的應用。關於這些細節,我將來會寫一個詳細的報告提交給有關當局,提議用正確的「慎思明辨」取代錯誤的「批判性思維」。
註:
1)關於“批判“一詞,《在線漢語字典》給予兩個字義:1.評論是非;2.對某種思想言行(多指錯誤的)進行系統分析;《在線新華字典》也給予兩個字義:1.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爲做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2. 批評;《百度詞典》給予三個字義:1.批示審斷;2. 評論;3.對被認為是錯誤的思想或言行批駁否定。
2)有些學者指出,CT的精神可以追溯至蘇格拉底(Socrates)。蘇格拉底雖然並沒有留下多少著作,但他在其學生柏拉圖(Plato)的對話錄中,展示出蘇格拉底與對談者通過系統的詰問,使對方能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問題、得出結論,被稱為蘇格拉底方法(Socratic Method)。學者Richard Paul認為有效的提問是CT的重要元素,他對蘇格拉底的提問方法作出分類,歸納出六種提問方法。
《說說心理話》青少年自殺率上升,如何分辨求助訊號?社工分享陪伴的重要性►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