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2017
生命教育到底要教甚麼?才能讓小孩子看到「希望」
近年香港青少年多了自殺,值得關注,但教育局急就章推行的「生命教育」,重心拿捏不準,恐添煩添亂。
就如有學校社工向初小學生發問卷,其中一條問題竟是問他們對將來有沒有「希望」,得回來的結果是三成多答沒有,學校大感震驚,說要找教育心理學家來幫手。
問稚子對將來有沒有希望,就是愚者問得笨的蠢問題。「希望」這兩個字是十分抽象的概念,不要說拿來問小朋友答不了,問成年人他們也搔頭不懂回答。
對小朋友,你只可以問他「明天你想放假嗎?」、「下個周末你想去沙灘游水嗎?」,或者「今年暑假你想和爸爸媽媽去旅行嗎?」諸如此類。小孩子基本上不知道和不明白甚麼是「希望」,他們只說得出自己希望一些甚麼。
內地作家曹文軒最近獲頒本年度國際安徒生獎。曹文軒是一位著名的童書作家,在國內得獎無數,他擅長寫兒童文學,作品特色除了文學技巧高超,意象豐富,最為人稱許的是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他常引用安徒生的說話-「我是一個作家,我寫的書孩子能看。」曹文軒認為故事令孩子看懂,必須站在他們的視覺,一旦投入到孩子的世界,整個故事的走向就會改變,從而產生不一樣的化學反應。
向學生推行「生命教育」,同樣必須站在他們的視角,投入他們的世界,用他們熟悉的語言,這樣才可奏效。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時期出版的小學生德育課本,就具備這些特色,他們多以故事或寓言的方式解說人生道理,絕對不會用抽象和空泛的概念。
就如那個年頭的大人就好懂得用顯淺趣味的文字,讓小孩子看到「希望」,課文就是如此簡潔:「學校裏,同學多,一同玩耍,一同工作。今天的功課今天做,明天還有新功課。」
小朋友讀著讀著,自然對明天有希望,而且因為心中有所想像,有所憧憬,有所喜愛,自然不想尋死。
其實不單是青少年人,成年人也一樣,拒絕輕生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心有所繫,知道世上仍有等待自己和需要自己的人或事。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