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2015
奧巴馬與普京也有聯手的一天!
美國九月份新增就業數據較預期差,但市場憧憬聯儲局難以加息,第四季股市反而出現反彈勢頭。然而,市場亦留意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再趨活躍,正式軍事上介入敘利亞內戰,名為對付「伊斯蘭國」,但被美國及其盟友指為要硬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的獨裁政權,而西方分析家大多擔心,這會演變成一場代理人戰爭,令更多難民逃往歐洲。
美俄總統會談後 普京敘利亞動武
我早就認為,各大國宜聯手消滅「伊斯蘭國」、或至少是重奪他們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所控制的領土,否則難民問題無法解決,恐怖襲擊也會一浪接一浪。
近期,「伊期蘭國」改處守勢,一些對現狀不滿的歐洲青年發現這不是「理想國」而被處決,令到伊期蘭國較難招納新血。這個時候,正是國際社會全力打擊它的良機。
早已沒有私交可言的奧巴馬和普京,趁聯合國召開大會之際,在紐約舉行了一個半小時的會談。事後,普京對俄美關係較為樂觀,但奧巴馬則較低調。之後,便發生了俄軍在敘利亞加入空襲「伊斯蘭國」的行動,但美國及其盟友則指責受到西方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亦被俄戰機轟炸。
美歐指俄趁機炸親西方反對派
敘利亞內戰已打了4年,初時是美國支持反對派在敘利亞搞「阿拉伯之春」,欲推翻巴沙爾(或稱為阿薩德家族的統治)的統治。阿薩德家族來自什葉派支派,要鼓動遜尼派民眾造反並不困難;然而,反對派龍蛇混集,「伊斯蘭國」和拉登留下來的「阿爾蓋達支派」,都進入敘利亞搶佔地盤,而以「伊斯蘭國」取得更大優勢,宣稱已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部分地區立國,其領袖巴格達迪自封為「伊斯蘭王」(或稱哈里法)。
美盟軍轟擊「伊期蘭國」收效微
西方指控巴沙爾政權用化武對付反對派,本來是奧巴馬發動全面空襲的最佳理由,但他眼見極端「伊斯蘭國」掘起,卻腳軟起來,竟然問教美國國會,結果當然是不支持再在海外用兵。
不過,美國之後亦夥同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等(法國最近亦加入),對「伊斯蘭國」進行空襲,及支援伊拉克軍打擊「伊斯蘭國」,然而收效很微,美軍司令部自吹戰功,反而被美軍的分折人員公開踼爆。
表面兩陣對立 美俄料有默契
俄方現時聯合伊朗和伊拉克政府支持巴沙爾政權對付伊斯蘭國,表面上是與美國爭地盤,但我認為,在美俄峰會上,奧巴馬已與普京取得某些共識,即巴沙爾遲早應與親美的溫和反對派和解,共同對付伊斯蘭國。事實上,美俄空軍已商妥,避免在空襲時誤判,以為對方是敵人。
我認為,局勢的轉變是一種正面的發展,儘管美俄不成文的默契未必一定可以持續,亦可能會由於第三國的搞局而變得複雜化。然而,稍有識見的都知道,敘利亞停止內戰,與各相關大國聯手打擊伊斯蘭國,是唯一的出路。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奧巴馬卻又難以正式同意可讓巴沙爾政權生存下去,因此今後的變數仍多。
法軍參與空襲伊斯蘭國,是難民問題大爆發後,奧朗德總統的新決定。明顯地,他想讓西方各國明白,伊斯蘭國是難民問題的根源,但似乎美法空軍也沒有協同作戰,法國方面只是「進場佔個位」。
面對烏克蘭亂局 歐俄談判有進展
另一邊廂,歐盟開始就政治解決烏克蘭亂局與俄羅斯談判,雙方似乎都認識到鬥下去各敗俱傷。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受到西方全面制裁,但俄羅斯也禁止歐洲蔬果入口,對農民的生計大受影響。大國已開始懂得,若不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很可能最終要走向直接打仗,而不僅是代理人戰爭。
美歐在俄羅斯後院烏克蘭搞顏色革命,初期普京也得接受現實,讓鳥克蘭實行多黨民主,但及至親西方民兵以武力推翻親俄總統,普京忍無可忍,在俄羅斯民意的鼓動下,出兵搞公投,吞併克里米亞,及支持烏東親俄勢力造反。在這種情況下,美歐也別無選擇,全面制裁俄羅斯。
第一次大戰「時間表」不能重演
或者,一些西方策士會認為普京因此而倒台,但俄民寧願挨窮,也繼續挺普京。事實上,若俄方被逼到經濟崩潰,普京也只會在烏克蘭大舉用兵,挑戰北約的威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在經濟惡化及政治誤判,而一步接一步走向爆發的,大歷史學家AJPTAYLER(泰勒)稱之為「時間表理論」,各大國各自有應對危機的時間表,結果,你行一步,我行一步反制,最後就是打仗。
重建對話 美俄反恐找共同敵人
要避免誤判,就要重新建立對話機制,現時西方和俄羅斯都在開始修補,當然不是短時間便可以有妥協,但至少要避免進一步的誤判,而帶來新的衝突。
我認為,普京和奧巴馬都很清楚已方在敘利亞只能扮演有限的角色,但未必信得過對方,但兩人都知道,「伊斯蘭國」是真正的共同敵人,並不是找「替死鬼」!
我認為,奧巴馬若要改變在歷史上的「外交無能」,宜在11月大選後直接或間接與普京合作,務求在軍事上打垮「伊斯蘭國」!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