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2021
任由懷疑滋長卻不敢求證,終釀悲劇!不問,是害怕擔憂成真、抑或怕錯怪對方?
在這個資訊流動,人人手執一個(甚至兩三個)手機的年代,街上目睹的事、私人活動中的對話,都可以輕易私相傳閱,甚至公開發放。
有一個故事就是由此開始的了:
兩夫妻相處七年了,雖然說不上恩愛如昔,但也能相敬如賓,生活愉快。
有一天,有陌生人傳來一些照片,是她與一個男子在不同場合中有講有笑的情況,有些角度更是很接近很親暱似的。
他大吃一驚,不知這是怎麼一回事,既不知傳消息者是誰,目的何在,亦不知是否應該懷疑妻子。他回想起來,這段日子,她好像很忙碌,經常加班,而他自己也為生意受疫情影響而奔波煩惱。
回家見到她時,他又不想開口質問,以免打草驚蛇。於是旁敲側擊打聽,卻又不得要領,於是內心的懷疑便更多更強。
在她那一方,發現他近來古古怪怪,問這問那,又好像終日在家,無所事事,以為他因生意煩惱而有點神經質。
雙方都不問不說,各自猜度。結果就是有一天,他非常鬱悶,便耿耿於懷,在生意不順利和以為妻子另結新歡,自己配不上她的情況下,從高處一躍而下就完結了生命。
她看了他的遺言,知道了來龍去脈之後,她不斷哭不斷反問:「為何他不查清楚,為何不直接問我呢?為何我覺得他有古怪,我又不去問問他呢?」
問題就出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假設,以為他是生意煩惱,以為她是另有新歡,於是就一廂情願地向這些方向想,依這些角度去反應。
「不問」可能是因為害怕知道原來「真相」與自己的擔憂和推測吻合,也害怕發現自己是多疑多心,不信任對方而令關係惡化。
但是,「不問」就只會令人更加相信自己的角度,看不到聽不到另一個角度,一個完全截然不同的事實。
至此,讀者可能想知道真相:發照片的人是相中男子的前度,千方百計想破壞他的名聲,於是向各方發放他與不同女性的「後期加工」照片……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