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2014
籌建中醫醫院刻不容緩
特首梁振英周三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醫療是其中一個重點,當中公布興建香港第一所中醫醫院,提供中醫門診和住院服務之餘,更能培訓中醫業人才。
政府已決定預留一幅在將軍澳原本作私家醫院用途的土地,作中醫醫院之用。不過,具體是否採取中西醫結合的營運模式,仍要由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研究。
香港在港英管治年代,一向是西醫獨大,中醫備受打壓。中醫雖然積累很多中國人的智慧,但始終處於一種散兵游勇的狀態,未能團結一致,加上港英政府過去通過法律手段保障西醫,令西醫利用優勢很輕易在香港建立霸權。
中醫一向自詡其治療是「整體論」,不同西醫的分科而治,不過這種「整體論」背後的理據是陰陽五行,不脫玄學色彩,這在傳統西醫眼中,是籠統、模糊,以至是「黑箱作業」。特別是許多中醫概念,例如經絡,仍沒找到對應的實物證據,因而受到西醫質疑。但在一般市民心目中,中醫的長處在於能逐漸調整身體狀況,利用中草藥的藥性,處理一些慢性疾病;西醫所用醫藥的副作用反而較大,可能給身體造成後患。不過遇上急病,西醫最擅長搶救,勝於中醫。
在港英政府管治期間,「中醫」的職稱為「生草藥販賣者」,在法律上,絕不能稱為「醫生」,且無權簽發死亡證或病假證明書。踏入90年代,隨著《中醫藥條例》實施,規定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必須註冊,執業資格必須已完成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醫組認可的本科學位課程。另外香港本地大學也在上世紀90年代起,相繼開辦中醫藥的課程,時至今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皆已開辦全日制中醫藥學士學位課程。
可惜政府近年來都未有積極發展中醫業,反而依靠民間及非政府組織提供就業機會予本地中醫畢業生,使中醫出路較窄。香港沒有政府醫院直轄的中醫診所,而只有三方合作的中醫診所。三方指醫管局、大學和非牟利機構,即由醫管局提供場地和撥款,由大學帶領中醫臨床教育和科研,由非牟利機構擔當經營者角色,務求診所自負盈虧,可惜此模式令中醫全面進入公營架構的距離仍遠。
有政黨曾在近月就市民對本港中醫服務進行調查,發現逾半受訪者有尋求中醫服務,認為較少副作用,又對治療慢性病有特別幫助;且近90%受訪者認為香港中醫服務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普及,逾77%認為需興建公營中醫醫院,提供住院服務。
也許有鑑於中醫藥已廣泛地受到香港市民的認同和歡迎,特首梁振英上任後很快便宣布成立中醫藥發展委員會,如今在新的施政報告預留土地籌建中醫醫院,對中醫藥發展不能不說是好事。
其實治病救人,不管西醫或中醫,能把病治癒就是良醫,而不同的病,例如癌症,有些令西醫束手無策,中醫反而可提供另類治療,只可惜中醫沒有中醫醫院作後援,病人危急時又要交由西醫處理。
總而言之,籌建中醫醫院刻不容緩,而配套上,未來的中醫師培訓,駐診中醫醫院的中醫師,似仍須有一段時期的西醫專科訓媡,讓他們具備急重症基本處理的能力,這樣的中醫醫院,方算完善。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