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2021
【溝通的藝術】怎樣與子女溝通最有效? 措詞、頻率有學問!別忘了聆聽!
有效的溝通是親子旅程中尤為重要的一環。
有一次,我到朋友家探訪,聽到朋友皺著眉頭對她就讀幼稚園的女兒(這裏故且叫她小芬吧。)抱怨道:「唉,你專心一點好嗎?」我聽到後好奇地問:「其實你有沒有想過你女兒明不明白甚麼叫專心呢?」朋友聽了我的提問,有點錯愕。
之後,我走到小芬身旁,蹲下來問她:「小芬,你知道甚麼叫專心嗎?」小芬一臉茫然,輕輕搖頭。「那麼,如果我想你由現在開始,嘗試用最快的時間,把老師告訴你要做的功課完成,盡量少出錯,其他的事甚麼也不要做,甚麼也不用想,你覺得你能做得到嗎?」小芬一臉自信地點頭,然後便專心地做功課了。
溝通的目的,固然是希望令對方清楚明白你的意思,所以為人父母的我們,要多留意我們的用詞是否恰當,是否太艱深,是否太虛無飄渺,子女又會否明白等。例如,不少父母喜歡叫子女要生性、要聽話。
究竟何謂生性呢?你能確保你生性的定義和子女心中生性的定義一樣嗎?何謂聽話?聽誰人的話?是聽你的話嗎?那麼你又能否確保只要聽你的話,就一定沒有錯?發明家的創新,大都是來自不聽話呢!倘若子女完全聽話,或許意味著他們將來的成就,只能局限於你所容許的思維及空間,這是你所期望的成果嗎?
我覺得父母不需要一味要求子女聽話,我們每天可多說一些讚許的、鼓勵性的,或誘導性的正向說話,建立子女有正確價值觀之餘,亦培養他們有獨立思考的創新和自信。除了措詞要適當,與子女溝通的「頻率」也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筆者認為,中國人一般比較內儉,未必能像西方人一般敢於表達感情和愛。筆者認為勇於表達感情有助親子關係,簡單如每晚睡前擁抱孩子,說聲晚安,為他們關燈,已有助雙方的感情連繫及深化關係。
在此容許我說個故事。有一對老夫老妻如常地一起吃早餐,男的一邊看報紙,一邊歎咖啡。妻子在旁噘著嘴沒趣地問:「老公,你還愛我嗎?」老公繼續低頭看報紙,淡然地說:「我和你結婚宣誓時我已告訴了你,如果有變,我會告訴你的。」當然,這是一則笑話,但細嚼一下,其實也有較深入的意思:保持溝通有助建立親密的關係。
子女年紀還小的時候,不管我怎樣忙,只要我在香港,我每天晚上也會花15至30分鐘,在子女睡前向他們講故事,或是大家聊聊天。我們會擁吻,並互相說聲晚安,之後我會為他們蓋被、熄燈。這是我們一個溫馨的親子小習慣,至今我仍很懷念那段美好時光呢!
可是,過量的溝通往往會適得其反。很慚愧,我的老毛病就是「長氣」。對我來說,「切忌囉嗦」這四個字是我在親子旅途上,常要拿出來提醒自己的一個小錦囊。特別是當子女做錯事時,我建議大家要聚焦幫助他們,以及確保他們明白出了甚麼錯誤,從旁鼓勵,再支持他們勇於認錯,並主動努力及時補救,從中學習,往後不要重蹈覆轍。「碎碎念」一般都只會令子女感到煩厭,甚至令他們將來有甚麼事情發生,也不會再告訴你了。
此外,現今科技一日千里,除了面談外,我們也可以嘗試用不同的社交媒體和通訊軟件,和子女溝通,增加一點生活情趣呢!
溝通除了希望對方能夠明白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之外,同樣重要的是要細心聆聽,努力了解對方的心意。有人說,上帝創造人只有一張嘴,卻有一對耳朵,這意味著聆聽可能比說話更重要呢!這一點為人父母的許多時候都會忽略,所以我在這裏也提醒一下,大家多細心聆聽吧!希望今回的《親子芬享》能夠幫助你以後與子女的溝通更加有效吧!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一句鼓勵的說話能讓人在寒冬中感到溫暖;相反,負面或斥責的說話讓人即使在炎夏也感到心寒。同樣道理,若父母面對子女犯錯時只懂囉嗦責罵,大抵只會令子女覺得煩厭,甚至會令他們日後拒絕再與父母溝通。
【你點睇?】TikTok美國禁令生效前大批「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你認為該現象會否對中美文化交流帶來正面影響?特朗普暫緩禁令後小紅書熱潮會否持續?►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