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2015
價升量縮是好現象?
昨日中國股升,港股也升,但A股是縮量升,量未逾萬億。滬股成交4,130億元,深股成交4,319億元,創業板成交1,089億元,港股成交則逾1,154億。各市都是升逾2%多,一般言,要價升,量升才為好,但當股價升量縮,如何?
《金融界》股票對周二的縮量升,有三個解釋:
解讀一:縮量不是缺錢,而是缺信心,提振信心要靠深化改革。周二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縮量,上午滬市半天僅成交1,100億左右,跟三個月前的成交量有天壤之別。有投資者認為,將縮量歸結於缺錢,這只是表像,其實中國股市從來就沒缺過錢,說到底還是信心問題。股市的信心來自於改革的信心,改革的信心來自於國企改革是否能夠符合甚至超出預期。
入市信心來自改革路線
國務院國資委有關人士透露,《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已經中央審議通過,近期將正式對外公布。這次反彈與此消息密切相關。隨着市場預期的「1+N」國企改革系列文件出台,國企改革將從政策探討和部分試點轉入全面推廣與深化階段。只有改革紅利才能統一市場認識,這才是主力敢於做多的真正底氣。
股市的信心還來自於能讓投資者真正受益的重磅利好政策。例如,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會三部委7日聯合發布通知,為股市再派利好,自8日起個人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徵收個人所得稅。
上一次對股息紅利徵收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是在2012年11月16日。當時股市也是處於低迷階段,當天滬指最低2001點,幾乎跌破2000點大關。股民黎先生回憶說,在此項政策公布後第12個交易日,也即2012年12月4日,滬指探底1,949點後出現了一波幅度達25%的大反彈。
空軍力量漸見衰竭
解讀二:極端縮量凸顯空頭「武功」被廢。昨日,集合競價的時候能清楚地看到市場沒有買盤力量,很簡單,沒有多頭在上午做盤。但空頭力量似乎也在衰竭。
有投資者這樣解讀:原來周一晚間,上交所發公告宣布加強50ETF期權持倉限額管理,要求自2015年9月8日起,將單日買入開倉限額調整為單日開倉限額,對投資者單日買入開倉與賣出開倉實施合並限額管理。此舉意味着機構徹底失去了可供利用的風險對沖工具,徹底與散戶投資者站在同一起跑綫上。現在的問題是,機構管理的資金規模較大,在建倉與出倉的時候要求市場具有很高的流動性,不太可能在短期完成倉位調整。在證監會清理場外配資期間,持幣的機構只能繼續觀望,因此成交量急劇減少。
可以說在關鍵時刻,管理層拿出了三道金牌:熔斷、限倉、免稅。限倉是管理層對50ETF期權持倉採取限額管理的措施。有股民分析說,昨日權重砸盤令市場的反彈功虧一簣,最終逼空行情草草結束,而權重砸盤引起了管理層的注意,這次是對更小眾的期權持倉限額管理,可以說當前市場上所有能做空的品種幾乎已經全部被限制和監管。周二銀行股挺身護盤,中信銀行領漲銀行股板塊,不斷有超過千手大買單買入,漲幅拉升超6%。周二主力資金淨流入305億,很可能是「國家隊」進場。
三道金牌抑制短線投機
可以肯定,中金所、上交所倉位管制行為同樣抑制了短綫投機行為,滬深兩市個股暴漲、暴跌的現象基本得到消除,市場波動率大幅下降。可是,隨着股指期貨交易規則的大幅修改,期指對現貨市場的影響力大大減弱。由於不擔心空頭肆虐,人氣板塊換手相對穩定,築底行情有望伴隨着縮量調整而展開。
解讀三:極端縮量是市場磨底。上周經歷了縮量五連陽之後,本周一滬市單邊成交近3,026億,昨天滬市成交進一步萎縮至2,639億元,創下6個半月的地量,上一次滬市創下2,651億地量是2015年2月25日。分析認為,這種交投十分低迷、量能極端萎縮,使市場情緒落入底谷時,往往預示着一個新的起點。事實上,隨着今年5.25極端地量出現,本年度最有價值的、衝擊5,178點的一波牛市行情悄然啟動。
另外,極端地量與兩融餘額不斷創出新低有關。今年9月2日,滬深兩市融資餘額9,622.6億元,是2014年12月18日以來首次跌破1萬億元,與融資餘額高峰時2.27萬億相比,大幅減少了57%,而同期上證指數下跌40%。目前上證指數跌至3,100點附近,回到今年年初水平。從地量、兩融、股指這三個變量分析,磨底或接近尾聲。
尋底或已接近尾聲
總括言,周二的縮量升是反映:
⑴沒信心,故按實荷包,升也不買,但如升多兩、三天,塘邊鶴的錢會被投入,屆時會價升/量升;
⑵淡友空軍被打落,只單蹄好友買,故價升量不升。
⑶熊市是在牛市的喧鬧聲中出世,牛市是在熊市的悶納和成交萎縮中來臨。
你相信哪一個解釋?
筆者相信第二個,但這種升是未必健康的,除非由第二變成第一,成交在未來數天回增才成,沒有成交的升市是虛升,但遲來的成交仍是成交,仍是要等待的。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