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2015-11-13 11:34:57

商業化與理想化

  • 梁淑儀

    梁淑儀

    梁淑儀現為長者安居協會行政總裁,曾擔任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CSL)的大眾客戶市場總裁。長者安居協會致力為長者及有需要人士提供24 小時「平安鐘」服務,曾勇奪「2005 亞太區最佳非政府機構」及「施瓦布基金會2009 年度社會企業獎(東及東南亞洲區)」殊榮。

    近年,梁淑儀致力推動商界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項目,以創新思維推動科技應用,改善不同社群及有需要人士的生活質素。其中由協會及CSL共同開發的「隨身寶」服務,勇奪「2010年聯合國世界信息峰會– 移動共融組別大獎」等8項本地及國際性獎項。

    其他項目包括為聽障人士研發的「3G無障礙熱線」、贊助弱勢社群家庭學生上網學習,以及與社企「黑暗中對話」合作舉辦《暗中作樂》聲演會。

  因為我的商界背景的關係,剛加入協會那段期間,竟惹來一些猜測,說協會可能想轉走「商業化」的路線。

 

  那時候不像現在般,不少人都混淆了社會企業和NGO,以為都是同類(而NGO又與慈善機構是差不多的那種)。我還記得於2012年去參加一個社福界有關社會企業的分享會,還有不少人在爭論社企應不應該「賺錢」。

 

  今天大部份人都明白社企不賺錢不成,因為自負盈虧是社企達致永續性的方法及過程而不是最終目標。若社企連自家營運也做不好,還能空談什麼偉大理想?

 

  有趣的是,原來從前協會內並不是所有同事都瞭解社企的概念-協會由創會以來的「企業養福利」的宗旨,其實和社會企業「double bottom-line」的基本精神同出一轍。長者安居協會於2009年已獲頒「施瓦布基金會-2009年度社會企業獎(東及東南亞洲區)」,當年總幹事馬錦華先生更獲「傑出社會企業家獎 (亞洲)」;然而到了2012年,仍有不少同事以為協會是個NGO,是個只靠捐款營運的慈善機構,要賺錢/不蝕錢的事情,他們覺得和協會扯不上關係。所以當我這個「新人」開始向他們解說社企營運ABC 的時候,有些人的即時反應是:「新CEO是否要令協會變商業化?」

 

  說實話,我在電訊界好端端的,一直在幹著已經上了軌道那種「商業化」的工作,壓根兒不需要減薪和放棄一籃子好福利,放下和我並肩多年的團隊走來協會「攪商業化」。我就是因為想把工作「理想化」,不想自己以後都只是在做純商業化的事情,才下定決心轉過來啊。更何況協會「企業養福利」的社企模式是一早已確立了的,協會創會會員們當年的理想, 一直堅持了下來 。我們要依循這個理念和模式,方能夠令機構可以健康發展以達致理想(社會目標)。

 

  我不是社企專家,只是在2010年參與支持DiD HK 和《暗中作樂》的時候由謝家駒博士和張瑞霖先生解說給我聽,才認識到「社企」是什麼一回事。愛上社企的理念,一頭裁了進來,幸運地有機會去把自己的工作「理想化」,用自己的網絡和經驗強化協會「企業養福利」這個堅持了近二十年的模式 。協會能「有錢賺」的年頭,利潤都注入了長期服務發展及慈善計劃基金以匯集資源去做好「福利」那一部份幫助及支援貧病無依長者及有需要人士。 

 

  協會的宗旨,不是「要做好平安鐘服務」,而是希望善用科技,加上創新及以人為本的服務去提升長者於社區的生活質素。理想,我們一直都有,支持理想的心,您有嗎?

 

 

《說說心理話》與你分享應對性騷擾三部曲,減輕心理陰影創傷、提升自我肯定方法 ► 即睇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