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31/12/2015

2016年全球經濟五大風險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陶冬

    陶冬

    持有美國猶他大學經濟學博士、碩士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學士學位。他對亞洲地區的經濟極有研究,尤其對中國經濟的見解更爲深入。陶博士曾就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觀調控等問題作出前瞻性分析和預警。陶博士過去於多家國際及知名的金融機構出任亞洲區經濟研究部及中國研究部主管,工作地點遍及中國、美國及日本,自1994年起獲派駐於香港任職。

    陶冬天下

    每周更新

  全球經濟的大格局,在2016年估計會延續目前的「四低四分趨勢。

 

   所謂四低,指的是除非出現結構性改革或市場再次破局,在可預見的將來,全球經濟都在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低貿易增長的中期軌道上匍匐前進。雷曼事件觸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七年,絕大多數國家脫離了急性危險期,從紙面上看經濟正在經歷戰後最長的復甦期,不過事實上全球復甦頗為虛幻,實體經濟復甦遠遠弱過金融資產復甦,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大國所謂的復甦都是建立在央行QE的貨幣幻影上的,從就業到投資未見根本性改善。究其根源,各國在改革上裹足不前,急性危機過後變革的政治意願更加低下。企業對改革前景沒有信心,自然不願投資,也就沒有新的就業機會。

 

  缺少內需,物價便不興,通脹不起,消費意欲更弱。需求不振,貿易增長很難強勁。各國試圖通過匯率政策來增強出口競爭力,不過在全球範圍看這是零和遊戲,因為需求總量未見改善。危機後全球貿易增長始終弱過經濟增長,這是需求元氣未能真正恢復的表證,估計仍會持續下去。

 

  所謂四分,指的是全球四大央行的貨幣政策開始分道揚鑣。相對於其他國家,美國經濟算是有一點復甦,並非其改革舉措如何成功,只不過美國政府允許房地產市場和勞工市場放手一跌,市場出清後有慢慢回升的基礎。聯儲時隔十載後首次啟動加息周期。美國加息,有工資上漲等原因,不過其政治考量大過經濟考量,畢竟經濟已出危機狀態,貨幣政策亦須作出相應調整,避免監管監管者成為大選年的競選話題。但是以美國目前的經濟體質,根本無法承受持續大規模加息,預料聯儲利率到1%左右,耶倫就會停手觀望,不過聯儲加息仍屬2016年貨幣政策中的異類,其影響將波及其他國家及各資產種類。

 

  其他大國央行預計仍在寬鬆周期。歐洲央行明言將QE計劃延長至2017年,但是購債力度並無增加。日本央行加大買債力度和債券年期,不過以目前可購債數量看,2016年恐怕需要QQE,在QE政策細節上變招。中國人民銀行估計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匯率上三箭齊發,不過政策中心仍在定向寬鬆上。危機期時的貨幣政策同步共振已經成為過去,意味著政策方向更分歧,招數更繁雜,政策透明度下降,市場更動盪。

 

  除了上述比較容易判斷的四低四分,筆者認為2016年五大風險對金融市場的走向,影響較大。

 

1)美國加息及新興市場震盪

 

  筆者相信聯儲的加息舉動,應付國會壓力的成分更大一點,一定會點到為止。市場的注意力已經從首次加息的時機轉向加息的力度,美國貨幣當局下半年加不加息、加多少,對於美元走勢至關重要,對於資金流向至關重要。美國經濟並沒有復甦到讓聯儲一路加息的地步,不過通脹壓力是否受控,尤其工資增長和石油價格乃兩個關鍵未知數。2015年12月加息,是過去四十年美國透明度最高的一次利率舉措,2016年的加息恐怕就沒有那麼透明,而且政策搖擺度估計相當高,市場搖擺度估計更高。利率處於超低位,那怕加一點息,利率仍十分低下,對於市場的威脅筆者認為不在加息本身,而在不確定性,債市及整個風險資產市場暴露在聯儲政策不確定性的威脅之下。

 

  美元走勢,直接影響到新興市場的命運。近兩年美元升值,已經令能源商品價格暴跌,資金逃離新興市場,巴西、俄羅斯等國飽受蹂躪,產油國財政捉襟見肘。2016年新興市場會面臨嚴峻考驗,整體出事的風險仍在集聚。

 

2)垃圾債與礦商現金流

 

  石油市場供需失衡,將油價從每桶140美元拉到34美元;中國需求下降,導致銅價、鐵礦石價暴跌,這些令前幾年大肆擴張的能源商品生產商面臨現金流困境,加上美國加息,在債市上借新債還舊債日漸困難。年中還債高峰期出現,債務違約是大概率事件,而此令續債更加困難。

 

  垃圾債成批違約,應該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不過是否由此觸發系統性風險,危及主流債市甚至其他資產種類,則無法逆料。筆者認為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不大,畢竟垃圾債危機已被談論了一段時間,監管及銀行內部都做過壓力測試,但是此風險不能不提。垃圾債違約對於市場的衝擊,在於資金風險意識的改變,而衍生品可能放大風險。

 

3)油價跌耶反彈耶

 

  油價跌破每桶40美元,就很難從基本面來分析了。但是解除伊朗石油禁運,產油國財政壓力巨大,油商面臨還債期限,都給投機者沽空原油提供藉口。OPEC主導石油價格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產油國本身的財政壓力更增添偷步的理由。筆者認為,石油價格尚未見底,不過接下來的投機成分大過基本面的原因。

 

  石油市場對風險資產的更大風險,來自油價的突然反彈。由於空石油已經成為一面倒的交易,一旦市況逆轉,資金自相踐踏可能導致油價抽升。油價反彈一旦維持住,通脹壓力便會驟升,央行貨幣政策的假設就不得不改變。筆者認為油價強勁反彈並挺住,看似機會不大,但是可能是2016年的一個黑天鵝事件,一旦發生其影響遠遠超過石油市場。

 

4)中國需求與風險

 

   「中國風險已經在市場上被講了一段時間。其實一部分風險(如地方債)正在化解中,但是2016年是去槓桿、去產能、去庫存的手術期,風險自然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微觀企業的現金流近期惡化較快,由此可能牽連出銀行不良資產。筆者相信宏觀風險仍在可控範圍內,可是企業資金鏈和銀行壞帳讓中國仍留在全球市場的風險名單上。

 

  相對於金融風險,中國需求下滑得很快。2016年反腐敗的炮火向石油金融行業之外延伸,政策重心由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中國對資本產品和大宗商品的訂單預計進一步萎縮,這個不僅對國內增長動力是一個考驗,對不少交易夥伴國家也會構成衝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全球增長的中期壓力,大過對金融市場的秒殺力。

 

5)歐洲QE與歐元

 

  一般的判斷是,歐洲經濟復蘇動力不足,ECB會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這是市場共識,也是筆者的看法。不過ECB對QE加碼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沒有通貨膨脹壓力,甚至有通縮的威脅。如果石油價格回升,基數效應下可能帶來強烈的CPI反彈。由於德國對物價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德拉吉的QE大計可能因通脹而觸礁。

 

  這種情況未必出現,但是一旦出現,歐元兌美元可能大幅升值,資金的全球流向可能因此改變。另外,市場一面倒地預料歐洲進一步寬鬆,製造出大量依靠歐元貸款的套利交易盤。萬一歐洲央行政策有變,套利盤拆倉也可能製造市場震盪。

 

  來自歐洲的另外一個風險,是英國的脫歐傾向以及極端政黨在選舉中的崛起。政治風險很難用經濟學模型來量化,但是它對歐元的潛在殺傷力不容低估。

 

  (本文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辭任終院法官撰文指本港法治受干預,政府反駁強調不受政治壓力,你是否支持政府回應?► 立即投票

我要回應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