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8/2024
俄烏戰爭 | 烏軍亡命草原,普京欲罷不能
正當全球焦點集中在伊朗與以色列可能爆發的全面衝突之時,烏克蘭卻突發一支奇兵,從漫長的烏東邊境線找到空隙,一舉突破俄羅斯境內的庫爾斯克州,攻「村」掠地上千里。雖然戰情緊湊,奈何俄烏之戰曠日持久,世人已漸麻木。這萬名烏軍精銳的拚死逆襲,倒更似一場喋血的角鬥士表演,觀眾席上那些政要元老,市井小民但求看個輸贏,哪管他們生死?
左圖,俄烏兩軍進攻形勢圖;右圖,普京聽取俄軍參謀部匯報戰情。(美聯社)
在這巨大的角鬥場上,俄軍之所以在庫爾斯克州被突破防線,要從這支軍隊慣用的「草原戰術」說起。俄羅斯幅員遼闊,大部分地區是草原丘陵。草原之上一望千里,既無天險,又無足夠兵力,因此俄軍的傳統作戰思維,並不執著於死守每一處,而是在前哨遇到攻擊時先遲緩敵軍攻勢,再集結大兵團,尋找合適的時機與戰場,或以優勢兵力正面擊潰,或以鉗形攻勢圍而殲之。
「草原戰術」支配俄地緣戰略
「草原戰術」自古已有。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巴菲爾德(Thomas Barfield)撰寫的《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就詳述了古代遊牧帝國的這種戰術,及其地緣政治影響。草原戰術思想導致俄羅斯的安全戰略出現三個特點:
一、由沙俄至蘇聯時代都不斷對外擴張,爭奪更多的緩衝地帶,以便在受到外敵進攻時,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供部隊運動、集結並部署反擊。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俄軍大舉進攻烏東的哈爾科夫,及烏軍逆襲庫爾斯克,都不約而同說是要擴大自身的「緩衝地帶」,可見俄、烏兩軍「系出同門」,都信奉「草原戰術」思維。
二、由於俄羅斯政治和軍事核心,僅僅把國境線周邊的遼闊土地視為戰略緩衝區,沒有花心思發展地方經濟,結果導致邊疆區經濟凋零。從俄烏開戰後雙方發布的視頻可見,這些地區村莊疏落,經濟活動滯後,村民生活貧困。就像這次烏軍長驅直入庫爾斯克,深入俄境千里也只是佔領了不到100條村莊。
三、「草原戰術」雖然強調運動戰,但俄軍本身又並不靈活,形成獨特的「北極熊」作戰方式,在戰場上顯得很「毛糙」,往往在一些局部戰場上反應遲鈍,戰鬥力拉垮,甚至被譏為「好戰但不善戰」。當戰爭不在其預想之內發生時,俄軍就容易「甩轆」。更可怕的是,如果俄軍在充分集結兵力後,仍在預定戰場被敵方擊潰,就會因為士氣崩潰而兵敗如山倒。
烏軍炸毀庫爾斯克一條大橋(互聯網)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巴巴羅莎計劃之初,蘇軍就遭遇過這種滅頂之災。在德軍發起進攻之初,蘇軍西部軍區將領思想僵化,麻痹大意,仍堅持一切按日常軍事條例辦事,甚至不敢打開軍火庫給武裝部隊,結果被德裝甲部隊閃電破防。這還不算是最致命的事,德軍首階段的勝利,甚至是其後在明斯克的會戰,都還可以說只是對莫斯科拉響了戰爭警報,但至9月蘇軍元帥布瓊尼指揮的逾60萬部隊,在基輔防禦戰中被圍殲,導致蘇軍士氣瓦解,被德軍一直攻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才喘過氣來。
「廣場革命」破壞俄安全緩衝
在基輔會戰結束大半個世紀後,美國和歐盟於2014年支持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在基輔發動廣場革命,推翻民選親俄政府時,理應充分意識到此舉將嚴重破壞俄羅斯的「安全緩衝」,必定撼動克宮及俄羅斯強硬派的神經。之後果然發生了「小綠人」搶佔克里米亞事件,並擴大至今天的俄烏戰爭。基於上述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考量,美國和北約向基輔動手之初,就應該預期到俄羅斯會做出強硬的,甚至戰爭級別的反應。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在烏克蘭引爆的代理人戰爭,並未能把普京政權拖垮。
自從二戰以來,美國和北約一向輕視俄軍前線指揮官衝鋒在前的戰術,貶稱為「人海戰術」。其實這種講法並不準確,俄軍在進攻前非常注重火炮打擊,和重裝部隊的壓制。參謀部會預先進行仔細和繁複的運算,以確保足夠火炮、坦克的投入和彈藥消耗量。在二戰中,蘇軍一旦發起進攻就會一波接一波而沒有停歇期,導致德軍雖然戰鬥水平較高但最終仍被消耗乾淨。
冷戰期間,蘇軍又在「草原戰術」中強化了機械化部隊的作用,以坦克為主力的「鋼鐵洪流」威懾北約。扯遠一點,解放軍初期受蘇軍作戰方式影響,在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打運動戰的同時,大力發展重炮打擊能力。至改革開放後受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震撼,又開始狂追高科技武器和海陸空天一體化作戰能力,後者正正是俄軍在對烏戰爭中曝露的最大弱點。國內外均有軍事專家認為,解放軍的最大弱點是缺乏實戰經驗,但話說回來,外軍也沒有遭遇過解放軍這種結合美、俄兩軍作戰特點的部隊。真的打起來,恐怕後此都是新手。
俄軍加緊對哈爾科夫方向的進攻(互聯網)
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唇亡齒寒
回到俄烏戰場,其實這次俄軍主攻的哈爾科夫,和烏軍主攻的庫爾斯克,由於地勢平坦,在二戰時期就是蘇、德兩軍坦克集群大規模運動戰的「超級角鬥場」。蘇、德軍隊曾在哈爾科夫傾力而出,反復交手,在包圍和反包圍的角力中,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滅。
而且,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兩大戰場唇亡齒寒。1943年7月,庫爾斯克發生過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蘇、德雙方當時出動了近270萬兵力,和6000多輛坦克及裝甲車在草原上廝殺。雖然雙方在這場戰役中傷亡慘重,但蘇軍終於以25萬官兵陣亡的代價奪回戰略主動權,開啟向柏林進軍之路。
以史為鑑,俄烏兩軍當前在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的攻勢,其實也有二戰時蘇德兩軍互奪戰場主動權的影子。烏軍在庫爾斯克方面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分散俄軍在哈爾科夫方面進攻的壓力,並形成突出部威懾俄軍後方,同時擴大基輔的安全緩衝區。但對比二戰時動輒出現數百萬將士和坦克集團軍的拚殺,目前的戰鬥規模算是「小巫見大巫」。
而俄軍被突破防線後,似乎又犯了老毛病。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甚至是當著普京的面,最初也稱只有約千多名烏軍發動進攻,且已被俄軍頂住,但事實上參與進攻的烏軍達到上萬人。此後俄軍並沒有立即組織大規模反攻,而是加緊修建後方防線,阻止烏軍深入。與此同時,俄軍主力繼續在哈爾科夫方向強攻,力爭取得戰區主動權,然後抽調兵力截斷庫爾斯克烏軍退路。
二戰期間,庫爾斯克曾爆發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坦克會戰。(資料圖片)
普京的有限度戰爭計劃失算
單就軍事實力而言,烏軍的這次突擊在沒有空中優勢和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幾乎沒有贏的可能,而且也沒有完成佔領庫爾斯克核電廠的首階段任務,但這上萬名英勇之師的行動,仍給克宮帶來了政治和軍事層面上的打擊:一、軍事上,他們展示了在北約空天偵察技術的支援下,俄羅斯邊防的脆弱。這反過來可能會刺激俄軍在下一階段,擴大在烏克蘭境內的作戰範圍和規模,以奪取更多「緩衝區」,防止同類事件重演。但如此一來,俄烏戰爭更難在短期內透過談判實現停火。
二、在政治上,基輔敢於動用所剩不多的精銳部隊,發動此次「亡命」進攻,也正是趕在美國總統選舉前,刺激戰爭規模擴大和升級。如果目標達成的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即使是順利重返白宮,也未必能如他所言,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而反過來說,普京同樣在等待特朗普上台,以便盡快扼斷美國對基輔的軍援。
這一層政治考量,無疑會使得普京在決定如何回擊庫爾斯克方面烏軍時投鼠忌器,須避免因戰事升級而刺激美國的反俄情緒,從而打擊特朗普的選情。但必須要正視的是,俄羅斯國境被突破,嚴重打擊普京在國內強硬派眼中的威信。此君有仇必報,定會選擇合適時機,向基輔展開針鋒相對的報復。
自開戰以來,外間一般相信普京會將戰事嚴限在烏東,沿第聶伯河與基輔及北約對峙,但今次事件後恐怕難說了。和談將變得更遙遠,普京原擬透過一場有限度戰爭來鞏固其西部安全緩衝的計劃,正在一步步被改寫⋯⋯
【你點睇?】皇馬巴塞傳奇表演賽爆簽名會風波,26人買涉$20萬套票僅見部份球星15分鐘,你認為事件哪方須負較大責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