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2013
社會矛盾由此起
有學長回港奔喪,離港時在機場拿了份英文版的《中國日報》,內有文章談到香港政治癱瘓的形勢,學長頗有共鳴,來電郵問我與立法會前秘書長吳文華的看法。這位學長去國數十年,但不要以為他對港事毫無所知。他是芝加哥名醫,回港時有與他的老友終審庭的大法官交流,平日則通過在美頗為流行的TV Pad,收看中港電視新聞,對港情早有掌握,但他言語之間,似也是感到「香港病了」。
吳文華用長篇電郵回覆了他。吳十多年來,坐在立法會這一政治中心,一直用中立的態度,冷眼觀察世情,其為人聰慧,我少年時早已得知,她的看法自是一針見血。不過,聞說她打算寫書,將她的觀察公諸於世,大家對此書引頸以待,我也就不便在此先她一步述說她的分析了。
經濟停滯生問題
香港確有不少深層次矛盾,有些是形勢使然,有些是不經意的錯誤政策所造成,有些則是有人故意製造或把它們激化。我們可用幾個例子說明:
收入分配是香港最被錯誤解讀的實情之一。香港的確貧富懸殊,但我們若仔細從多角度分析數據,卻不能得到「貧富懸殊正在惡化」這一港人深信的結論。去年,統計處發表一份仔細的報告,據它使用歷年人口普查數據得出的結果,把只有退休成員的住戶排除在外,再加入低收入人士所得到的如房屋補貼等等福利,及扣掉高收入人士所要繳納的稅款,香港量度收入差異的「堅尼系數」,十多年不但沒上升,反而輕微下降。不過,我的研究也發現,貧富收入差距雖未惡化,社會向上的流動性卻大大減慢。以前港人,就算見到別人比自己富裕,卻同時相信只要努力,將來一樣可燦爛。現在則總是上不去,心情不會愉快。
造成此等局面真正原因是,從1997至2009年間,香港經濟基本上停滯在停頓的經濟中,總體收入上升不了,哪有可能有大批人能升級加薪或成功創業?在這段時間,政府以為GDP有44.2%實質增長,但每個家庭的平均名義GDP其實下降3%。為甚麼有這個差別?第一原因是人口與家庭數目都大幅增加了,平均收入自然下降。第二個原因是物價指數的誤導。用政府的算法,97至09,物價下降了20%左右,但我們又哪裏感到消費者物價下降?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把樓價包括在內,但我們若考慮到樓價已升至極少人才買得起的地步,而收入基本不變,社會哪能不躁動?
在經濟停滯環境下,窮人及中產自不高興,但別以為,富甲一方的地產商便都額手稱慶。樓價近年大幅上升,但地產業務卻不斷萎縮,所建樓宇數量日益減少,我們把今天地產股股價與97高峰時相比,便知找不到多少股價有上升的地產股。這叫地產商不也一樣「氣頂心頭」嗎?有地產商撤資疑雲若真被證實,我也不奇怪。
本來解決樓價高企及經濟停滯有簡單方法,增加土地供應便可,樓價會因此而應聲下跌;多點地方建商用樓宇及商舖,可容納多些外國投資者來港創造職位,亦可使面對自由行的商戶,不用跑到本地居民的商場去開舖,增加擁擠及製造摩擦。可惜,弱勢政府總是弄不出地來,只能空轉內耗,原地踏步。弱勢政府的管治幾乎一定出問題。
弱勢政府 寸步難行
為何政府會弱勢?九七過後,香港權力出現局部真空,要搶奪話事權的各路本地與外國人馬無不摩拳擦掌。但在法理上,大權在政府,要把權力搶過來,必須製造社會撕裂,有了撕裂,政府做任何事,無論正確與否,都自有一班人大力反對,權力便這樣慢慢流失。但撕裂的社會所衍生的問題,連民主制度也解決不了。大家天天消耗,鄰近地區卻飛速增長,經濟不停頓才怪,港人對此又哪會不驚心。
製造撕裂的一個招數便是誇大與激化與內地的矛盾,以佔領中環為例,情況就有如在一頭蠻牛前不斷揮動紅布挑釁。在牛未衝過來前老是說牛不敢衝過來。近日中央政府對「佔中」的強硬立場日漸明顯,可能將來有些人又會說,若不與它決一死戰,問題將無法善了。
轉載自晴報
【你點睇?】當局料聖誕新年期間逾1300萬人次出入境,較去年同期大增。你對本港聖誕新年市道是否有信心?會否出境旅遊?►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