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5/2013
只求福利 全民受害
上周我應梵蒂岡的邀請,到羅馬參加一個學術會議。主辦的單位是總部設在梵蒂岡專責為教宗籌募經費的基金會,這個基金會似乎每年都會舉辦一個會議,使其會員能就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交流意見。今次大會的主題是失業問題,我被邀參與的議題是「科技與就業」。
我所參與的討論除我之外,尚有三位講者,都是知名的經濟學家。我被委的任務,不但包括要發表意見,並要當上小組主席,引導辯論的方向及控制時間。自己要講甚麼我不感到壓力,但引導別人辯論卻有難度,原因是這三位名家的學術套路頗不相同,很易大家自說自話。來自美國的是經濟史大師莫基爾(Joel Mokyz),他是西方工業革命歷史的權威,近年對破解中國的「李約瑟之謎」頗有興趣,快將完成新書。英國來的是精研上世紀經濟大師熊彼得關於資本主義演化過程的麥卡夫(Stan Metcalfe)。意大利的專家是彭莫理(Fabio Pammolli),他重視實證,用複雜的數學工具證明在公司內部的科技隨機變化,能決定總體經濟的商業周期。莫基爾的研究興趣與我的大有共通之處,熊彼得的著作我求學期間讀過不少,彭莫理的實證結果其實與經濟學中「實質商業周期」理論符合,而後者的開山祖師諾貝爾獎得主普雷斯蓋特(Ed Prescott)正是我當年博士論文的導師之一,所以不會對彭莫理的結果感到陌生。這三人的觀點我大可抵擋得住。
我讀了他們在開會前一兩天才傳來的論文後,發現其內容與討論主題雖有重大關係,但對非經濟學者而言,卻未必能看通其關係,所以決定把辯論的重點聚焦在今天的歐洲失業問題上。我這個選擇大有班門弄斧之嫌,因為與會者大多是歐洲通。不過,我對中國數學家華羅庚的名言「弄斧必須在班門」,深感認同。只在自己家中舞刀弄劍最多只能做「山寨王」,如何能提升功力?
西班牙青年兩人一失業
歐洲的失業長期來說都十分嚴重,歐盟27國的平均失業率是10.9%,但這尚未包括躲在家中當「宅男宅女」的年輕人。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高達57.2%,希臘59%,這叫歐洲人如何不擔心?現在連梵蒂岡也驚動了。
我一直認為歐洲的失業問題主要來源是其福利制度。自60年前開始,歐洲不少國家陸續大搞福利,做工與不做工對自己生活的影響不大,如何有足夠誘因打工?更有甚者,一些國家的退休福利與退休前最後一份工掛鈎。某人若失業,就算再找到一份工,只要其薪酬低於舊有的薪水,他也不會願意接納,因為這會拖低將來幾十年的退休福利!
總產量難支持國人消費
歐洲的科技是不錯的,有人認為科技進步後,生產力進步,可以容許各人少做事多歎世界,多出的自由可以讓他們探索人生。科技進步的確可助人擺脫貧困,不用營營役役過一生。但問題是,歐洲人的福利已走過了頭,大家都想追求不用工作的自由,其總產量根本支持不了這麼多人的高消費。歐債危機的出現,正顯示這些國家入不敷支,把失業視作「放假」的人太多,整個制度都會崩潰。
與會者有人提到歐洲人很有創意,而創意的源泉是好奇心與想像力。此點我十分同意,在意大利看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大師的手筆,誰敢不佩服其創意?大學重視「批判精神」,其實此種精神與好奇心有關。「批判」絕不等同「批評」,更非等同謾罵。它是指我們對其他人提出的觀點都要有好奇心,要搞清其背後道理的來龍去脈,然後再自己作出判斷,不會一開始未搞清楚事情前,便匆忙接受或完全拒絕接受別人觀點。謾罵式的批評會窒礙好奇心,也不利培養真正的創意,年輕人不可不察。
轉載自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