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2017
兼聽各方意見 施政為民
天主教香港教區新任主教楊鳴章表示會繼續關注有需要的社群,又強調希望政府多聆聽年輕人的需要。年輕人的需要和想法固然要重視,但政府同時要聽各年齡層市民的需要,才可真正做到施政為民。
在4個工作重點中,楊鳴章特別提到今時年輕人面對居住、向上流動的機會減少等問題,少不免會令他們有憤懣、失落,甚至挫敗的感覺,故他希望政府可加強與年輕人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要,改善彼此關係。
雖然我們贊同楊鳴章的建議,但仍要強調,政府必須同時兼顧其他年齡組別市民應有的權益。有人把近年一些社會矛盾,僅解讀為「世代之爭」,認為矛盾之源是來自不同年齡或世代的利益關注和價值取向,這真是有點Simple(簡單)了。
本地勞動人口將緩慢回落,意味香港人口老化加劇。今天活到90歲的長者人數可能仍很少,訴求的聲音亦相對小得多,但10年、20年後這個年齡層的長者人口會有多少?他們的聲音現在要不要聽,還是到時才聽?
至於其他年齡的長者,例如65至75歲、76至89歲等的「分層需要」又如何?這就更值得政府有一個周詳的應對方案,因這不是1、2年就可做到,而是需要8年、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籌劃,例如房協「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這源自90年代的構思,至2003年首個項目樂頤居入伙,歷時8年;又例如申領長者生活津貼的離港日數獲寬限也幾經折騰,當時的政策既欠彈性,又沒有前瞻思維,便正是政府沒有設身處地,從目標對象的角度出發去考慮細節。
青年團體要重視18歲青年的想法,而長者組織則要聆聽80歲的老人家對安老事務的意見;個別宗教和社福的團體可偏聽自己「客戶」的意見,但政府卻要照顧「泛年齡」、跨年齡層港人的利益,同時要兼顧不同性別、族裔、階層、界別等人士的需要,兼聽不同聲音,以求香港最大的利益。
年輕人的意見必須重視,但並不代表中、老年人或社會上其他人的權益就可以被忽略,甚至犧牲。聆聽青年的聲音,是完全遵照他們的意思去做,還是聽過後,修訂、平衡,再付諸實行?不過,不全依照他們的意見去做,又會招來「不肯聽意見」的批評,怎辦?因此,施政不在於聆聽的對象,而在於聆聽的內容究竟有沒有道理兼符合社會的最大利益,這才應是大家最理性而明智的態度︰不要簡單地以某個年齡、某個社群去特別看待他們的意見。
轉載自: 晴報
【你點睇?】內地男星王星被誘騙至泰國後失聯,最終獲救回國,事件會否影響你到泰國旅遊的信心?►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