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2012
「漢語四六級」能拯救漢語嗎?
去年12月24日,我國首個「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準測試」在上海等五地一校開考。因與衡量國內大學本科生或研究生外語能力的「英語四六級」測試方法雷同,該測試又被冠以「漢語四六級」。
事實上,內地涉及中國語文已存在多項國家級標準化考試,例如測試外國求學求職者運用漢語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和水準的「中文託福」──「漢語水準考試」(HSK);專門測試母語非漢語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者漢語水準的「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準等級考試」(MHK);考查應試者在職業活動中實際應用漢語能力的「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還有測查和評定從事語言工作人員掌握和運用普通話程度的「普通話水平測試」(PSC)。如今,國家又推出漢語能力考試,解決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問題,說明漢語在應用上遭遇危機,引發人們對漢語教育的反思。
國民漢語應用衰退與弱化趨勢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現在國人閱讀文學、哲學、邏輯學之類的書籍少了,詞彙貧乏,欠雄辯之口才,表現為漢語應用能力弱化;國人,特別是許多學生不會寫作文,提筆忘字,邏輯混亂,語彙貧瘠,錯別字連天,表現為文字表達應用弱化。
其次,網路語言和廣告語言的大流行,撕裂了漢語的嚴謹、準確、形象之美感。網路語言和廣告語言雖然詼諧、調侃,但在語法、修辭方面是很隨意、不標準、不嚴謹,用多了只會造成漢語的碎片化。商業廣告改頭換面濫用成語,甚麼「衣衣不舍」、「酒負勝名」、「大智若娛」等,這類文字遊戲的氾濫造成漢語表述的庸俗與粗鄙化。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曾通過《2001年一個不能少法案》,要求十二年內所有學生通過閱讀和數學達標測試,以期扭轉美國青少年閱讀和寫作能力下降的趨勢。因此我們要從「國人語文水準急劇下降,可能危及到社會進步」的戰略高度重視全民漢語教育,並大力提倡和鼓勵全民閱讀,通過知識的積累提升漢語應用水準。
特別呼籲要警惕重「洋語」輕漢語的文化意識。以英語為例,在內地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如日中天,但可憐兮兮的語文在內地高校則被貶成「選修課」,大學語文正在為各種專業課讓路,課時被不斷壓縮,也讓教授大學語文的教師感受到危機的逼近。
雖然與「英語四六級」考試已經是大學的「強制性考試」不同,「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準測試」目前屬於非強制性考試。不過,預計這個考試的成績,將來可成為內地一些機關、企事業單位用人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筆者認為:每年有一兩百萬大學畢業生走上社會,他們的漢語水準對整個社會將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經過一段時間試考,總結和完善後,「漢語綜合應用能力水準測試」應該作為大學生的必考課目,因為漢語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工具,更擔負著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重任。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