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5/2010
八十後家長,不看世博也要看婚房
最近上海市民議論最多的,除了世博會,就是飆升的房價。年輕一代人負擔不起高昂的樓價,成家置業順理成章成為亟待全家合力解決的問題。
上海房價飆升的原因,除了寬鬆貨幣政策導致的流動性過剩、外省龐大購買力、大量流動人口等原因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1980年代第二次「嬰兒潮」中出生的年青人步入「成家立業」的適婚年齡,衍生出強勁的婚配住房需求。根據上海市民政局的統計,結婚登記數量由1995年到2005年間,年均不足95,000宗,上升到最近三年的年均142,000宗。
這批即將在近年步入婚姻殿堂的「八十後」擠進房產巿場,加劇了房屋供需的「瓶頸效應」,進一步推高了樓價。
2008年上海市民的平均年薪約為四萬多元(人民幣,下同),除了一些所謂金領的高薪人士外,工薪一族的「八十後」要憑一己之力負擔動輒一百幾十萬,甚至二、三百萬元的住宅可謂「天方夜談」。
就算能申辦按揭貸款,百餘萬本金加上不菲的利息供款壓力,亦遠超出「八十後」工薪一族可負荷的水平。儘管「青年工薪族購房難」怨聲載道,迫切的住房需求仍推動著這批「八十後」工薪一族的家庭通過各種的方式解決年青人的婚配購房問題。
以下是筆者的三位「八十後」朋友的買樓經歷,這也是時下上海不同經濟境遇家庭置業的典型縮影。
父母資助型:A月入八千元左右,父母均為高級公務員,生活在典型的中產家庭。結婚前,一對準新人相中一套地段、間隔都很稱心的住宅,業主索價二百五十萬元。雖然A算是收入不錯的白領,日常開消也相對寬裕,但婚後要與收入相約的妻子負擔二百餘萬的房貸供款也是不可能的。A和未婚妻都是獨生子女,雙方家長商議後一致認為「錢財遲早都是歸小輩的」,一咬牙,雙方家長各自掏出一百萬的積蓄,再由A夫婦向銀行貸款五十萬元,買下的該套住宅結婚。
親友借貸型:同樣是月入八千、結婚在即,B則家境一般,父母亦無力大額資助。B 變現投資後,向親屬借了部分的房款;再與未婚妻一同按揭貸款,終於購買了一套面積較小、價值一百六十萬元的二手住宅。雖然該宅不甚合意,此君唯有像曾特首講的那樣——「一步一步來,將來賺到錢,先細屋換大屋」。
舉家動員型:C收入不高與父母同住,家裏的經濟條件亦不甚理想。本來C一家人都在為如何籌足結婚購房的首期而一籌莫展,有點「等運到」的夢想。不料C真的時來運到,美夢成真!市政府正好動遷其祖父的居所(相當於香港的舊樓收購)。本來殘舊的樓房在土地價格飛漲的情況下獲賠二百餘萬。祖父於是搬去與C父母同住,省下補償款,三代人湊足了首期給C買樓結婚。
上述置業「融資渠道」,萬變不離其中:上海「八十後」工薪一族買樓壓力實質上已轉移至他們父母乃至祖輩的身上。近日中央政府連番出手壓抑樓價,房產市場明顯降溫,不少精明的上海「八十後」家長無暇湊世博熱浪,把握時機,奉行逢低買入的策略,為子女的結婚作「戰略儲備」。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