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2014
十大議員
從政十年,不時有人問我為甚麼香港大學每三個月舉行一次的「十大議員」民調我總是名落孫山?每一次被問到這問題時,我只好笑一笑,避而不答。教我怎樣回應?無論怎麼說,也會被人認為帶有阿Q精神或酸葡萄的味兒。答與不答有甚麼分別?有時有人會追問一句:「從未當上十大議員,你會否覺得從政是一種遺憾?」遇到這問題,我通常會反問一句:「你認為從政的目的便是為了要當上十大議員?」談到這裏,提問的人通常也不懂得怎樣談下去。
沒錯,或許你會認為這是阿Q精神,或酸葡萄的看法,但我確實認為從政者的目的是要執政而非成為最受歡迎的議員。更重要的是,這種民意選拔對從政者更是弊多於利。最少有幾點,是從政者需要留意的。
首先,「十大議員」的選拔是建基於社會對個別議員的認知度;除非你選過特首、當過黨魁,或已從政多年,否則憑認知度要進入頭十二名議員不是那麼容易。為了增加名氣,個別議員便以在議會爭取曝光率為首要工作;例如有重大政治事件時,便第一時間跑到記者面前發表意見,甚至以嘩眾取寵之手法增加見報率。也有議員在大會期間不斷在記者面前徘徊、搭訕、甚至請記者飲茶吃喝。多一點新聞,就算是花邊新聞也比沒有新聞好。我不知道你的看法,但我對這些行為並不認同。
再者,這些民意推算也可以影響從政者的政治心態和立場。要當最受歡迎議員,當然不能與眾為敵,不但如此,言行更須追得上群眾口味。忠言逆耳、苦心勸諫都不是最受歡迎議員所愛做的。這些從政者把自己受歡迎程度放在第一位,可能已根本混淆了他從政的目的。我的看法卻是剛剛相反,假若你是受歡迎的議員,你更應利用這位置帶領社會群眾走向你的政治目標。你不應只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聲而帶領群眾走向死胡同,也不應為了保持你的「最受歡迎議員」寶座而事事騎牆,避免發表不中聽的意見。
但可能最令我難以接受的,是為甚麼要把從政者看作參加選美?在代議政制下,議員只是一位代議者,但也是一位獲授權的意見製造者。這與美不美、是不是受歡迎,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當然,若你受歡迎,你的意見可左右大局,但目標應該是要左右大局,而非可以左右大局。
好了,說了一大堆話,可能你仍然覺得這是阿Q精神,只是酸溜溜的自辯。也罷!我改變不了你的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問這問題對我來說是毫無意義。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