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過往專欄
盛衰關鍵
教材攻略。學得要精趣味投資法暢所欲妍HR唔易做辦公室政治論盡中港台時事要聞圖窮秘現中環人金錢世界呈分試 你要知小事大意義全城聚焦點政•漫料理NatFix我家私房菜素心Cook心理攻防戰綠路閑人好書看多點Pris形象教室形象UP!保哥快趣煮Green Monday看透生死親子語我要初創政策.正察跳躍中國時空筆記留心站財玄廣進點歷史看真點時勢造網紅Online有話兒DR-Max 一點就明Bella vita 美好生活iMoney 熱點Talk Of The Town活得健康點親子芬享不藥而癒人生燦爛點凱文隨筆尋寶島盛衰關鍵國金與投資留給囝囝IC理財打工秘笈樂活人生SME 解密「港」創業‧談管理心靈加油站「男」言之隱滾蛋吧,腫瘤花生味辦公室健康透視抗癌煮意知‧解醫學創業兵團匯對達人容我細說言歸政傳政經頑石不低頭為理發聲郎旋風薰香療法男士診症室抵玩自助遊句句有骨星座命理念力•氣功手機應用tips睛益求精嚴浩 LIKE!見微知著跟著陶冬找美食數碼潮人廣告有晴踏出退休第一步識食•惜食有種CEO叫做莊潮爆網事羅湖橋兩邊娛樂酷辣辣思歪思正十萬八千里樂本健‧教室特首選舉趣食60秒入廚101觀自然•觀香港有種生活政本清源心筆在妍維基解碼IT戰國誌煮酒論政今日趣聞馬壇.誌趣星期二周融愛瘋Apps美美道來大國崛起智醒日誌@中小企「營」刃而解Smart Buying甜品工房Education Calculator家事法庭升學信箱新手媽媽怪獸父母營營樂樂親子專題財富非常道謝國忠看勢獨唱團京城近觀原來如此乾坤挪移街坊食神Keyman森巴舞睇波LU文化導遊精神解碼抗癌兵團有營生活吾道崢廣見聞名家名畫商務英語型品薈我心中的米芝蓮歐洲直擊旅途中食得喜Leadership Coaching一哥教攝影心晴百態乳你同行專科專論人愛衣裝Word Discovery科技趨勢愛情故事投資達人政治擂台藝術投資秘笈抗癌點滴寵物情緣淘寶lization電影一線網絡鬼故主.管微博一分鐘管理娛樂有理進攻SAT古今名錶政‧經‧女人The Beauty Factor議會內外石油戰爭男女情色談金說匯風水環境學細味建築Green Hong Kong星光伴我行我吃過的米芝蓮A+孩子上海觀察京城札記鐵娘駕到食客三千創富新思維海外升學信箱Today's Web藝術投資世界在讀什麼-雷美華潮得起Business English飛越地球村紅酒情報職場物語股場琦手鑽石媒人Mei Ling好愛情‧壞愛情性治療師手記名牌女王嶺南人語醫美正當時黃金時代醫美正當時一份好工美麗不妥協上班纏下班逅

25/01/2016

揮別口號派 還香港增長動力

  • 林奮強

    林奮強

    前香港行政會議成員

    曾任瑞銀環球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2011創辦非牟利政治研究智庫組 HKGolden50

    致力研究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

    盛衰關鍵

    逢周一更新

  前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在上周的亞洲金融論壇中提及兩點:⑴過去幾年以至未來,全球經濟都相當疲弱,投資回報甚低;⑵若政策的情理、方向都解釋清楚,讓市場充分了解,市場就會自然調節,令政策取得預期效果。在此悲觀背景下,香港仍在能在過去的黃金五年(2010至14年)創造了10%就業職位,並且將入息中位數大幅提升33%,實在家家受惠。而這當然歸因於祖國的結構性增長,創造了大批對外遊有強烈需求的中產,加上香港本來正確的政策方向,把握了旅遊及相關行業的發展機遇所致。

 

 

只顧趕客,打擊旅遊,香港閉關鎖港只會令經濟比這幾天的天氣更冷。

 

  可惜,香港作為國際都會,向來歡迎四方貴客,卻在近年出現清晰強烈的「趕客」信息,令旅客卻步,捨港轉投其他留人處。

 

  要知道市場調節是雙向的,意思是若政策出現錯誤,或出現負面氛圍,市場同樣會調節,加劇這些負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本土派所掀起的歪風,口口聲聲「保家衞國」,「光復」社區,致力趕客。個別媒體誇張、偏頗的報道,加上社交網站的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更為這股思潮火上加油,甚至鼓動激進行為。惡果是錯誤包圍「水貨客」母女、飛腳踢篋等畫面在網上瘋傳,「香港趕客」舉世皆知,內地旅客自然避之則吉。

 

拉布趕客 經濟淪陷職位流失

 

  但同時,零售、酒店、飲食、進出口貿易及運輸業也因此流失了3萬份工作(4%的職位)。上述行業牽涉130萬人,佔香港就業人數的三分之一。換言之,香港有三分一的工種都很容易受內外經濟表現的影響。

 

  筆者去年便已預期,在趕客潮,加上美元升值的打擊下,香港經濟衰退將無可避免。而IMF更一年內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未來一年旅遊業相關的職位流失將會倍數增加,裁員潮也會蔓延其他行業。

 

  近年社會上這種「口號派」愈來愈多,加上冠冕的「為民」之名,便為所欲為,例如「為民拉布」、「為民管大學」、「為民找失蹤人口」等。問題是,如今惡果浮現,「為民趕客」的人,是否也應該出來面向群眾,解釋想法,「為民問責」?錯了不是問題,最重要是錯而能改。這也非關面子問題,就正如年初的大跌市便清楚指出,A股的熔斷機制並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股市波幅,有關當局便立刻叫停,並向市場道歉。

 

  口號派的通病,就是隨手拿起一個格子(pixel)議題,用響亮的口號疾呼,但再問下一步的計劃,便已無以為繼。這種多口號、多噪音;但少全盤智慧、不理可行性、不理客觀後果的思維,正是現在公共政策討論的最大障礙。

 

  例如,香港已流失4%職位,到底口號派認為要流失多少才足夠?8%?12%?問題是,既然客人被趕走了,第二步是甚麼?第三步是甚麼?而若果趕客的原意並非打擊基層生計,那他們又有何計劃,支援失去工作的基層?隨著香港經濟受旅遊業拖累,他們又打算如何把失去的收入賺回來?難道要取消聯繫匯率,把港元大幅貶值,跟日本搶客?

 

數據說話 內地遊客貢獻大

 

  無論口號聽起來如何崇高、偉大、正義,卻始終欠缺事實和數據支持。例如,趕客的人有沒有做過「成本效益分析」(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他們說香港應該投放資源吸引非內地旅客,先不說其實旅發局每年推廣開支中,75%已是針對非內地市場。再者,究竟國內遊客是否如本土派想像得那麼「乞人憎」、那麼危險?粗略估計,經留港時間調整(length-of-stay adjusted)後,非華裔人士的犯罪率高出內地旅客五成以上;而內地旅客也似乎和港人一樣尊重港人及酷愛和平,因為港人的犯罪率,其實和內地旅客幾乎相同。

 

  更簡單的比較:每年4,800萬人次的訪港內地旅客,只有92個犯傷人罪;但730萬的本土港人中,卻有1,100人犯傷人罪。而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是所有旅客之最:單是一位國內(非廣東)旅客在港的消費已比其他地區的訪港旅客高50%。換言之,內地旅客明明是風險最低、回報最高的客源,但港人不理客觀事實,無限放大一個內地小孩隨處便溺的畫面,卻無視在酒吧區當街如廁的外國成年人。掛文明口號而鼓吹不文明事情,其實是誰?

 

  當然,筆者也認同香港的容量不足,的確在個別地區造成了一些熱點問題(hotspot issues),而政府在這方面亦應處理得更快更好。但今天,似乎投訴擠迫的人已經絕跡,反而發覺商場人流冷清的人則愈來愈多。但是,又有誰為了數以萬計失去飯碗的基層員工發聲,爭取更多旅客?正如本欄之前強調,「發展經濟」和「支援弱勢」兩者密不可分。口號派一方面趕客,卻同時爭取全民退保。試問閉關鎖港,單靠700萬人的本土市場,如何有足夠資源,支持全民退保?

 

故步自封 只會被市場淘汰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港人棄如敝屣的寶貴客源,別的地方(如日韓歐美)卻大表歡迎。去年訪日的中國旅客跳升逾倍至500萬人,成為最大客源。他們的消費亦令日本去年旅客消費總額按年飈升70%至2,300億港元,幾乎等於本港零售額5,000億的一半。要知道,「品牌破壞」(brand damage)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扭轉。一天沒有新的信息,市場都不會調節。舉個例,匯豐銀行曾考慮把全球總部遷至香港,港人又有否質疑「匯豐是否本土」而反對其搬回香港?香港過去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向來都是門戶大開、一視同仁的國際都會。但如今,匯豐銀行會否希望把全球總部遷至一個愈來愈戴有色眼鏡、愈來愈背離國際文明、愈來愈本土的城市?

 

  做了分析員廿多年,素來喜歡淡市。市好人人都風光賺錢,市淡時才能分辦出公司、組織、社會的好壞。好公司會因勢利導,適應逆境,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相反壞公司則會故步自封,不出多久便會給市場淘汰。面對眼前比寒潮更冷的經濟寒冬,全世界都虎視眈眈「外來顧客」這口可以暖和經濟的熱湯。加上未來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今天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需要對外開放,鎖緊每一份可用資源的時候。

 

  香港經過173年的風風雨雨,大小危機多不勝數,是世界上極少數不斷篩選淘汰,汰弱留強後次次持續進步的城市。今天我們來到盛衰關鍵的十字路口,但今次威脅香港存亡的,卻非來自外在的危機衝擊,而是內部衍生的極不開明、近乎「鄉下」、落伍內向的本土思維。

 

顛倒黑白 社會內部僅餘內鬥

 

  如今,香港充斥著不講道理的口號主義,滿是咒罵、黑暗(full of curses and darkness),陰謀論滿天飛;爭辯的人扭盡六壬醜化對方,挑釁仇恨、製造分化。若讓這種不文明、不顧事實,甚至顛倒是非黑白的風氣繼續主導我們的社會,香港勢必掉進由盛轉衰的深淵,永不翻身。

 

  筆者剛參加一個亞洲協會的講座,當中提及亞洲有440個城市,都宣稱要成為「亞洲國際都會」。這些城市的進步和蛻變,都是存心為社會經濟建立美好未來。除了口號派,每一個港人都應反思,究竟我們「到底想點」?因為,相對於這些充滿陽光希望的對手,我們心中的短視和黑暗,在全球僅有的持續增長之區絕對不會有容身之地。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香港好去處推出小紅書版!立即追蹤@通仔GoGoGo 以獲取最新情報!► 即睇詳情

我要回應11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ALuis發表於 2016-1-28 10:06 AM
  • #12
  • 林生夠不上學者的資格。從他的荒謬觀點和理據只能看出他的低水平。居然還有智庫?香港真缺人才,輪到他搞智庫。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6-1-27 05:04 PM
  • #11
  • 學者之言,真實的,亦是正確的有學問、有做功課的深層次學者.......
    可惜香港每多淺隘之子,螫居偏處心態,學者對班友文真係唔得叫醒佢地,武又可能犯法唔拉佢惡嗰個而拉咗你善良嗰個;為今之計,啜核啲,盡量整粗自己黎同佢地口交筆伐啦一於,目標係咬到佢地一個二個口啞啞就啱哂嘞就對人人都好嘞包括佢地!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arey1發表於 2016-1-27 02:31 PM
  • #10
  • Entirely agree with Mr. Lam. A group of Hong Kong people is achieving nothing but doing every damage to Hong Kong. It appears that this group of people are those who often cry vociferously they are protecting Hong Kong's interest. What a joke!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靚姐發表於 2016-1-27 06:19 AM
  • #9
  • 我小時候, 香港人還流行「嘢可以亂食, 說話唔可以亂講」這一個道德標準。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香港人就不是「香港人」了, 流行的價值觀是不能以言入罪。 回頭一望, 「入罪」不能, 大眾便受另一種人人口沒摭攔的活罪, 社會秩序的維護便靠仁慈的法官支持「港人的價值觀」說了算。

    具體的結果是我們看不到明天也不開心; 所以言論極端自由真的沒罪嗎?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Hourly_Rate發表於 2016-1-26 04:13 PM
  • #7
  • 回覆 #2 ctang8


    ctang8, Long time no hear, and as soon as I logged on, I see your insightful comments.... yeah Mr Lam is more show than substance....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Luis發表於 2016-1-25 05:05 PM
  • #6
  • 阁下过高地估计了林生的水平

  • 引用 #3 ctang8 發表於 2016-1-25 11:04 AM

    Crime rate: 1) Is that fair to compare crime rate of citizens who spend 365 days in HK to mainland ...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Thomas200發表於 2016-1-25 11:29 AM
  • #5
  • 深層次矛首,令貧富不均,本土派有市場。他們覺得被社會遺棄,便作出激烈回認。試圖拖垮政府每項政策,有攬着一齊死的目標。最終死的是自己,連累的是中產。大富之家,雖有以億計的損失,但對其生活質素,沒有影響,反而造就給他們下一輪賺大錢的機會。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tang8發表於 2016-1-25 11:08 AM
  • #4
  • Having say all these, I also condemn hated speeches against mainlanders. Nevertheless, it will be much more healthy if we can attract visitors who tend to spend multiple days in HK.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tang8發表於 2016-1-25 11:04 AM
  • #3
  • Crime rate:

    1) Is that fair to compare crime rate of citizens who spend 365 days in HK to mainland visitors who stay for 1-3 days? Assuming mainlanders stay 1.5 days, when we scale up to 365 days, the crime rate is 22386 cases.

    2) Do we know how easy for mainlanders sneak back to mainland without being caught?

    So I seriously doubt Lam's statistics of crime rate having any reference value.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ctang8發表於 2016-1-25 10:56 AM
  • #2
  • Economic benefits:

    Overnight tourists spend around $8K each. Day travellers spend $700.
    In Nov 2015, 73% visitors were mainlanders. 60% of them day visitors. That was at least 44% of visitors are day visitors. It takes no rocket scientist to figure out:

    1) HK should attract overnight visitors to benefit more
    2) 44% of day visitors do not contribute much to hk economy but stressing hk infrastructure
    3) over-dependence on single source of visitors will subject hk tourism to fluctuation.

    So I strongly disagree with Lam that mainland visitors should be the focus segment for HK tourism.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