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2015
揮別愁城 求爭重回正軌
做香港人真不容易,因為似乎要面對特別多令人沮喪的新聞。而且,要評價一個議題,Like或Dislike也好,我們也要學很多新概念。可以說,港人每天讀報也被迫要做專家。
香港每天都有壞消息發酵,但卻鮮有真正可行的建議,大部分都只是為指罵而指罵。
例如,港大副校長任命事件終告一段落,但期間陰謀論氾濫,港人先要做校務守則專家,又要做骨科專家;下月世界盃外圍賽大家又被迫做草皮專家,判斷中港大戰轉移場地是否純粹因草皮復修,還是另有陰謀?
市民當然還要做水利專家:到底驗水要取水頭、中間還是水尾?鉛水事件關乎健康,影響固然深遠,但未有全面調查前,我們就要判斷立法會應否用特權法調查事件,以及林太應否當眾飲水喉水。幾天後恐怕我們又會做檢控專家,判斷「七警案」有否偏差。
事事扯上陰謀論 陰霾滿天
當社會事事陰謀論,上綱上線,只會白白浪費大量時間討論,卻往往無結論收場,過程徒添仇恨、疑惑、厭倦之餘,還把香港變成愁城。難怪一位傳媒朋友對我說:「不讀報的話,香港是天堂,但看罷之後會覺得是地獄!」
當報章文化由以前的"Accuse and apologize"變成"Accuse and accuse…",不停翻炒疑似指控,加上"bad news sells"(壞消息有好市場)的原則,問題就迅速惡化。因為筆桿在傳媒而非被指控的當事人手中,所以當讀者看見「疑似」指控後,很容易就會對沒有筆桿的當事人改觀。其實,在壞消息滿天飛的愁城,物以罕為貴的好消息應更能賣紙。例如早前數萬名內地父母帶子女來港應考SAT:他們來自哪裏?為何來港應試?送子女到美國讀書背後是個甚麼故事?這些,港人也應會好奇。
切身政經問題 均置若罔聞
結果,香港個個是專家,但人人坐困愁城。更堪憂的是,一些本應全民做專家的大事卻沒人關心!例如,早前有報道指啟德醫院可能未必夠2,000張病床時,為何我們不想想,當長者人口由100萬增加1.2倍至220萬時,我們需要多少新病床?我們估算的答案,是公營醫療體系增加六成,至少19,000張。又例如,近日旅遊業寒冬提早來臨,為何沒人做經濟專家,討論如何支持聘用了超過60萬人的零售、飲食、酒店等行業。
不少切身,甚至中長期影響港人的國際政經大勢的議題,我們都置若罔聞。例如,中國富裕人口(5萬至50萬美元淨財產)已達1.1億,已成為全球最多;中產人口更早於2012年突破3億人,比整個美國的人口還多!他們肯定會帶來巨大的高端服務需求,「食正」GDP93%都是服務業的香港「條水」,也為現時年輕人上流力不足、收入增長呆滯等問題解困。
這個結構性大趨勢,即使與中國有跨世紀「牙齒印」的英國,都在習近平主席訪英前夕,說希望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親密盟友。相比之下,香港和自己國家的親暱程度,居然還似乎比不上一個素有嫌隙的外國!
香港本來就是大中華家庭中的狀元,法制最完善、金融系統最先進、服務業最優質;隨著國家崛起,理應近水樓台先得月,可以為下一代提供就業及上流力,賺取稅收以支援老弱傷殘。
相反,若我們繼續低頭專看小議題,自嘲自憐、糾纏不清,搞得人人憂鬱,卻不肯抬頭望望全球大趨勢、大機遇;那麼輸掉的,不但是醫療體系發展,和經濟發展機遇,更會令香港這個「專家」滿地的愁城,白白糟蹋自己的優厚潛質!
轉載自: 晴報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