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2016
刪名風波,政察民缺
香港一個名為「糊塗戲班」的劇團,近日在荃灣大會堂演出舞台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團中的行政總監、藝術總監及演員等都是香港人,竟然會出現「茶杯裏的政治風波」。事緣團中有一位「執行總監」羅淑燕女士,畢業於台灣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但康文署負責的職員表示,場刊中不能有「國立」二字,要求刪除,即使改為英文"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也不獲批准。
「糊塗戲班」認為刊出團員母校全名,是一種對學術與藝術的尊重,拒絕刊登被刪減個人簡歷。如今戲班最後決定抽起有關羅女士的資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但戲班同時表示,深切希望香港能繼續享有言論及創作自由,認為這是「最珍惜的核心價值」。
究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有「國立」二字和無「國立」二字有何分別?這有兩種解讀。一種解讀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絕對為國家憲制和法制所不容;作為特區政府,必須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依法不可以接受「國立台北」之類的提法。
另一種解讀,認為根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原則,「國立」是指「中華民國」的國而非台灣國的國,而且「國立」一般泛指「公立」,冠以「國立」名稱是要與私營的大專院校作區分。
姑勿論哪種解讀正確,這是個政治敏感的話題,當官的是否要小題大做,加以正名,無風起浪,察察為明?「察察為明」是專門在細支末節上顯示精明,是官場上吹捧逢迎的技倆,一向被視為官場上的怪現象。清朝吳趼人寫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8回,便提到:「恰恰遇到了一位兩江總督,最是察察為明的。」據說這個總督聽見人說有個管帶(清朝軍事職官的名稱)不懂駕駛,便要親自去考察,等於正經事不做,專門管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想不到這種官場怪現象如今也在香港回歸近19年上演。
其實這個劇團既然名為「糊塗戲班」,做官的何不對它糊塗一點、寬鬆一點?正如鄭板橋的名句:「難得糊塗」,是一種很高的修養。
魯迅曾解釋「難得糊塗」的真正含義,他說「糊塗主義,唯無是非觀等等…本來是中國的高尚道德,你說他是解脫、達觀罷,也未必。他其實是固執著甚麼,堅持著甚麼…」
究竟魯迅說的「堅持著甚麼」是指甚麼?之所以要「堅持糊塗」,因為將世上所有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只會增加煩惱,索性放下包袱,不被瑣事困擾。真正懂得做官的,要有一半清醒一半醉,對至關重要性的原則才清醒對待。正如宋代名相呂端,「呂端大事糊塗」,但對待小事,他便馬馬虎虎算了。
這不能不使人想起兩千多年前老子的格言:「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悶悶」是寬厚;「淳淳」是純樸;「察察」是嚴苛;「缺缺」是抱怨。這次的刪名風波,正是康文署「察察」之故,使抱怨和不滿的港人日增。政察而民缺,這次是刪校名,說不定遲些要刪街道名,甚麼皇后大道、英皇道、太子道、公主道,一律取消,也許特首「梁振英」之名也是政治不正確,要改為「梁振中」?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