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2010
力撐廣東話
廣州市政協委員紀可光最近向政府提案,要求增加廣州電視台的普通話播出比例,本來只是提案,不見得會落實,但已是一石激起千重浪,觸發廣州大規模捍衛廣東話運動,香港方面也作聲援,同時廣東的幹部、傳媒及文化界名人,也或明或暗的力撐廣東話。反應如此激烈,此中有無其他寓意?
普通話與廣東話之爭,表面上是語言問題,骨子裏則存有政治角力。且先不說政治問題,從語言角度看,普通話已是全國統一語言,各地的方言還值得保存嗎?無疑,推廣普通話有數不清的好處,但同時也會對方言造成影響,嚴重的話會令方言失去存在價值,在語言舞台上消失。
對於中國的方言,有句順口溜頗為形象化地描述其分布情況:「官話一共四大片,吳粵湘贛緊相連。客家還有平和晉,閩話要分北和南。」事實上,普通話不見得是完美語言,而方言正可補足它所欠缺的文化功能。例如東北方言能表達出北方人的熱情豪放,而吳儂軟語則能表達南方人的細膩溫馨。
至於廣東話,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若連同港澳及海外華人社區,使用人口超過一億。廣東話是漢語七大方言語言現象較為複雜的,而且最值得保存,因為所保留的古音特點和古詞語很多。唐詩若用普通話讀,相當拗口,用廣東話唸才能體現其抑揚頓挫的韻律美。
一個典型例子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流」、「樓」二字在廣東話是同音,普通話這兩字則是韻母不同,讀起來自然不美。
其實語言有其本身的生命力,它從來不是溝通工具那麼簡單,背後有其深刻的文化和政治烙印。當然,站在管治立場來說,語言文字需要統一,這對政令通行以及節省施政成本大有裨益,而中國自秦始皇滅六國後,實施「書同文、車同軌」,文字統一已不成問題。至於語言,有一種全國流行、人人能說的官方話,相信沒人反對,但各地方言是否就沒有生存空間?難道不能兩全其美?
一種語言是否要受淘汰,就讓它在文化市場上自由競爭吧。如果說的人愈來愈多,就顯出它有旺盛的生機,當局不應以文化霸權的姿態和長官意志,作出干預,抺殺其生存空間。事實上,近二、三十年來,廣東話已隨著香港電視劇及流行歌曲而大舉北伐,影響力無處不在。在北京,「埋單」、「打包」等用語不絕於耳。想廣東話消亡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其強勢或弱勢,其背後更有經濟因素。
這次事件只是反映了內地有官員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甚至有想向中央奉承的「擦鞋」心態,但這種打壓肯定徒勞無功,何不向香港的兩文三語政策借鏡,讓學生通曉中英兩種語文,同時又能說流利的廣東話、普通話和英語,這才是正視語言的市場需要之道。
《說說心理話》情緒反覆無常點算?一句「唔緊要」已經很大安慰!社工分享如何扭轉負面想法►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