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2013
德先生與賽先生,不敵夢先生
「五四運動」94周年紀念,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於上周六的五四當日,在金紫荊廣場舉行「五四青年節」的重點活動,名為「五四升旗禮暨『尊重與包容』青年分享會」,吸引約3千名學生參與,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等多名官員擔任主禮嘉賓。
五四運動是發生於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學生為主的愛國運動,在北京以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等形式抗議,事件起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而當時的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權益,青年學生喊出的口號是「外爭強權,內除國賊」。
可見五四精神,充滿鬥爭性,與當局宣揚的「尊重與包容」風馬牛不相及,而「外爭強權,內除國賊」的背後理念,是當時提出的新文化運動,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孔先生令中國積弱,要跟隨西方的「民主」(將英文的democracy音譯為「德先生」)和「科學」(將英文的science音譯為「賽先生」),走中國富強之路。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當年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陳獨秀,在《新青年》的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所提出的。他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具體要求,相信就是他在文中向青年提出的六項希望,包括「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雖然今日講「民主」,也有「尊重與包容」的涵義,但當年的「德先生」,只想到救國,對北洋政府和日本帝國主義,是「打倒」而不是「包容」。難怪有輿論慨嘆,當香港電台的電視節目《鏗鏘集》訪問兩名出席五四升旗禮的中小學生,問及何謂「五四精神」,他們答不出「德先生」和「賽先生」,反而不約而同指是「尊重與包容」。有些人認為這是「洗腦」,歪曲「五四精神」,與「日本教
其實即使青年學生答出「五四精神」是「德先生」與「賽先生」也並不相干了。如今香港人所津津樂道的「核心價值」,參照2004年6月7日近300位來自42個不同專業和學術界人士聯署所發表的《香港核心價值宣言》,這些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平公義、和平仁愛、誠信透明、多元包容、尊重個人和恪守專業」,表面上振振有詞,正氣澟然,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人,都明白在這些高尚字眼的背後,還有一個潛藏的核心價值支配著一切,那就是香港畢竟是個金錢掛帥的社會。
所以說甚麼德先生、賽先生,在實際生活的層面,還是不敵夢先生(英文的money可譯「夢利」)。而且豈止香港如此,北望神州,內地自開放改革以來30多年,不斷向前看,也是一切向錢看,似乎內地的夢先生,較諸香港的夢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問題是,夢先生長年累月受到縱容,操守日益墮落,德先生和賽先生已拿他沒法,看來五四運動要打倒的孔先生,也要加入陣團,與德、賽二先生結合,三位一體,才能好好箝制這個開始無法無天的夢先生了。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