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活躍症】中醫治小兒多動症有一套!看體質辨證,中藥、針灸、護理相配合
多動症又稱注意缺陷障礙或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兒童時期常見的行為障礙性疾病,佔學齡兒童的5%至10%,患兒過度活潑經常令家長們手足無措。由於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可致食欲不振、睡眠障礙等,往往令治療進度陷入僵局。而中醫在臨床治療小兒過度活躍症,則可充份發揮其優勢,不僅能避免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更有效全方位改善小孩體質,並透過輔助小孩健康發育,從而「治癒」家長們的世紀難題!
頑皮VS多動症
部分家長覺得小孩「百厭」好正常,認為經耐心教導後或隨成長後,自然會變得懂事和安靜,而忽略孩子可能患上多動症。又有部分家長見到孩子好動活躍,便擔心孩子患有多動症。其實,判斷小孩是否患上多動症,有多方面醫學指標。多動症患者是以注意力難集中、活動過度、情緒不穩、衝動任性、自控能力差,但智力基本正常為主要臨床特徵。
不只影響專注力
中醫治療上注重小孩的全面健康,認為小孩的任何症狀都可反映臟腑的健康狀況。而臨床上發現,多動症小孩除了典型過動症狀外,多數會伴有怕熱、便秘、多汗及躁動等,並多有過敏鼻炎、氣喘或夜間抽搐、夢遊、尿床等情況。這與中醫所指的「胃熱」、「氣虛」、「肝風」、「腎虛」、「痰火」有關。雖多動症不會影響智力,但患病小孩因專注力障礙而大大影響學業及學習自理,甚至可出現心理問題,使家長照料時更為艱辛。
中醫與西方研究不謀而合
多動症相約於中醫所指的「臟躁」、「躁動」。成因可為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導致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所致。臨床可見有幾個類型:
臨床較常見患者屬於腎精不足型,腦戶髓海失養,使其自控能力不健全。此類患者多伴有遺尿、盜汗、夜臥不寧等。
心脾氣虛型也是多動症小孩的常見情況。脾虛則氣血不足,可使心神不靈,思考力差。 此類患者多伴有情緒不穩,時常疲倦或呆滯、食欲不佳等情況。
另一常見類型為胃火証,因胃腸火熱導致心神擾亂,灼傷腎陰。此類患者多伴有衝動任性、身熱多汗、大便乾結或數日一次的狀況。
中醫認為胃腸與精神性疾病密切相關,例如躁狂症、腦卒中等中樞性疾病都可見有胃腸症狀。這些理論與一西方研究不謀而合。在 1998 年《第二個大腦》一書中,神經消化學創始人葛生博士發現,消化道是有能力執行神經功能的器官,也認為有心智問題時,必須留意患者排便情況。這與中醫學理論異曲同工。
中醫治療有特殊一套
中醫治療疾病離不開個體化及整體治療。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所屬的病症類型進行整體分析,再作出最適合的治療。治療方向以和陰平陽,養神益智,調節異常功能為目標。一般建議用中藥加上針灸治療。中藥及針灸相互作用可使療效更顯著。「針灸攻其外,湯藥功其內,則病無所逃矣」。
為令孩子能更好配合服藥,內服處方一般會選用氣味較好或較甜的藥物。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而處方用藥,可糾正其臟腑功能,安定心神,改善整體症狀。
針灸則可以透過穴位刺激,達到調整經絡臟腑的效果,如經常手舞足動者,可刺激舞蹈震顫控制區。而對於年紀太小,或抗拒針灸的小孩,可用小兒推拿代替。用特殊的手法,在特定的經絡穴位上按摩刺激,同樣可達到治療效果。
調護極重要
治療注意缺陷障礙過程中,家長的配合極為重要。調護得當不單可加速患者康復,更可減輕家長身心負擔。必先關心及體諒患病小孩,對其行為及學習進行耐心的幫助與訓練,不要責罵和體罰,稍有進步,應給予表揚和鼓勵。
其次要保證患者有充足營養,補充蛋白質、水果及新鮮蔬菜,避免食用有興奮性和刺激性的飲料和食物。同時訓練患者生活規律,不要過於遷就;並防止攻擊性、破壞性及危險性行為發生。
香港註冊中醫師駱嘉熙,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及南京中醫藥大學,並獲取中醫學碩士及學士學位。現任博勤醫師國際中醫服務協會幹事及慈航會青少年義工服務團顧問。駱醫師廣得國內多位著名中醫傳授醫術,並專研兒科及小兒推拿,擅長採用舒適及切合手法,紓緩及治療多種小兒常見問題。工餘更積極參與義診工作,以醫者仁心,懸壺濟世。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