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與捽鼻法
筆者近日得病,不少讀者聽眾都關心,謹此多謝。
日前看過耳鼻喉科專科,照過片,是聲帶受食道胃液倒流影響,長了兩個肉芽,故聲音沙啞,又由於聲帶關合時受肉芽頂住,故會漏風,說話時,一就要用力(這會傷聲帶),一就使人聽來中氣不足,講話無力,這兩者我肯定揀後者。
不少讀者給我些療咳驗方,但咳在中醫是個難搞之症,不明白時,不要亂用人家的驗方。
先明白中醫認為有咳不一定有痰,因可以乾咳,這些乾咳西醫可視為敏感,只要離開致敏感源後便不會咳。另外有痰便會咳,因為要將痰自體內吐出來。
中醫認為「肺為儲痰之器」,一般言肺易有痰,但腎也可以有痰,心也可以有痰,其實痰是身體內的白血球與細菌激戰後形成的,是死掉的血白球與細菌,此一如戰後之戰場,屍橫遍野要清理戰場,由於戰場有時在腸,有時在腎在心,或其他器官,怎「咳」出來?故中醫不單止用吐法,也會用嘔法,更多用化法,故大家有聽過「化痰止咳」這句。
中醫分咳基本有寒咳、熱咳、燥咳、痰濕之咳等。
熱咳,燥咳要潤之,故可吃雪梨、蘋果、無花果、羅漢果等等。
寒咳則要溫之,可用川貝、陳皮等。
痰濕則要燥之或用其他去濕法。
以上簡單可見寒咳食雪梨,咳多兩錢,熱咳吃陳皮,也會熱上加燥,因為陳皮是有燥化功能,不辨咳之寒熱而亂用上人家的驗方,好彩就撞正醫好,唔好彩就火上加油,累自己。
一般言,如早上清晨咳,痰稀白,咳時「拑、拑」聲,多為寒咳;如午時咳,痰黃綠色,咳時「閣、閣」聲,多為熱咳,用方便各異,仍然贊成有些讀者所言,有病要早醫。
有讀者問「捽鼻法」是否對醫流鼻水,鼻敏感有用?答案是肯定有用。這個「捽鼻法」源自少林禪武醫,中大有研究證實,小朋友用此「捽鼻法」確可減少患傷風,可止鼻水,通鼻塞,甚至使腦前葉活動增加,有助控制情緒。
筆者在1月16至22日的「行事閱曆」網誌中,會示範這個捽鼻法,已買有「行事閱曆」的朋友可屆時上網看。未買「行事閱曆」的朋友,可參加etnet新春有禮活動,可獲「行事閱曆」簽名本(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etnet/member/8174),也便知道其他的養生保健知識。要買「行事閱曆」一書者,或上網www.etpress.com.hk網上購或往各大書局購買。
stanchan: 我已有行事閱曆了!想不到一本行事曆還有網上資料可看!售後做得真好啊!學到投資,又學到養生的知識!
doraemonAAA: 捽鼻都可以醫鼻敏感,咁神奇!仲有示範添,厲害!!
知已知彼: 又學到有用既野,多謝筆者!
Comment
暫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