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2013
《行為的藝術》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上周介紹過瑞士專家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的暢銷書《思考的藝術》,列出人人易犯的思考謬誤共52個。繼這本書的成功,杜伯里又推出新書《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Die Kunst des klugen Handelns: 52 Irrwege,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延續《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的風格,以簡練生動的文字,搭配詼諧的插圖,是又一本賞心悅目的小品集。他這次帶領讀者看行為上的偏誤。
光思考是不夠的,因為從思考到行動,你還會犯下一大堆錯誤。還好,你有機會避開它們。
「大衛」不是甚麼
作者引用一個故事:教宗問創作著名雕塑「大衛像」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請告訴我成為天才的秘密,你如何創造出大衛像這個傑作中的傑作?」
米開朗基羅說:「很簡單,我拿掉不屬於大衛的一切。」
老實說,我們不是很確定自己是怎麼成功的,也不清楚幸福是怎麼來的;但是,我們肯定知道甚麼會破壞成功或幸福。這個道理儘管很簡單,卻非常重要:否定的智慧(不要做甚麼)比肯定的智慧(要做甚麼)更有用。
誠如米開朗基羅所言,清晰的思考和聰明的行為,就是不要想大衛是甚麼,而要想大衛不是甚麼,然後全部去除。應用在實際例子上,就是擺脫所有思考和行為的錯誤,更好的思考和行為就會自然產生。
杜伯里說希臘羅馬時代和中世紀的思想家將這個方法稱為「否定之路」。
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表示用否定的方法,表示放棄、揚棄、削減的意思。神學首先運用否定之路的概念,指出我們無法說出神是甚麼,只能說出神不是甚麼。應用到現代,就是我們說不上來怎麼做可以成功,只能說阻止或破壞成功的因素是甚麼。
身為公司創辦人和企業家,作者說他也曾經掉到各種思考陷阱裏。所幸他總是能夠一一擺脫。理論家對否定之路搜索枯腸,而實踐家卻是再熟悉不過了。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時常說:「我們學到的不是如何解決生意上的難題,我們只學到要避開它們。」
作者說,不論是在私領域、工作上或政策的制訂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避免嚴重的思考錯誤,就可以來個量子跳躍,找到我們要的幸福。總而言之,我們不需要不必要的狡黠、不需要新的點子,也不必過度作為;我們只要別那麼笨就好了。
否定之路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結果,米開朗基羅已經認識到這一點,而在他之前的亞里斯多德亦是如此,他說:「智者的目標不是獲得幸福,而是要避免不幸。」
免墮思考陷阱
《行為的藝術》會幫助您跳脫不理性行為、避免掉入思考陷阱,讓大家在面對生活瑣事時,都能從容應付,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更可以精準掌握。
譬如說第四篇《平均的問題》。人類因為大量運用平均與除法的概念,因而衍生許多思考與行為的障礙。例如,企業欲購買某項服務或產品,A產品報價92萬,B產品報價83萬,C產品報價69萬,我們會很自然地選擇B產品的報價,因為該項產品的報價最接近平均值,然而B產品真的符合企業原先的需求嗎?這種思考的謬誤,時常讓我們進入思考與行為的障礙中,進而忽略原先的需求。
在企業之間進行協商的過程中,雙方各讓一步企圖達成共識的關鍵時刻,談判者或業務代表也常常忘記,「堅持」才是談判時爭取我方利益的最佳解答,但談判者往往為了便宜行事選擇平均的概念,讓公司錯失更好的商機。
在《非我發明症候群》一節,我們看到現今社會常見的現象,就是「自我感覺良好」症候群吧!文中引用的例子是在烹飪技術上,主婦都會覺得自己的烹飪舉世無雙,殊不知要吃她做的餸菜的家人承受了多少白老鼠風險,「說好吃,是昧著良心;說不好吃,又怕得罪老婆」。
現今在社會、在職場,也常常考驗著人與人相處時,時而精準時而圓融的「行為的藝術」!
不可或缺的「因為」
書的其中一節《理由的正當性》,作者提到有一次駕車遇到大塞車,動彈不得,他快氣瘋了,但當路旁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個告示牌寫著:「高速公路整修中。」這時他就冷靜下來,沒那麼激動了。
作者想起一九七○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愛倫‧蘭格(Ellen Langer)的一個實驗。她到圖書館去,看到影印機前大排長龍,便趨前問排在前面的人:「對不起,我有5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結果只有少數人同意。她重複進行相同的實驗,而這次多了個理由:「我趕時間。」這時幾乎所有人都會同意,因為趕時間是個很好的理由。然而,第三次的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她同樣在影印機前排滿了人的時候說:「對不起,我有五頁要印,您能讓我先印嗎?因為我想影印。」這個理由固然可笑,因為每個人都在排隊等著影印,但幾乎每個人都讓她先印了。
如果我們可以為我們的行為說出個理由,就能得到更多的諒解與協助。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理由是否有意義,經常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個詞本身就已經是個理由。
人們著迷於「因為」。我們使用這個詞,即使它無法令人信服。
當股市上升或下降半個百分點時,股市評論員永遠不會告訴你,這只是正常市場走勢的現象。然而,因為大眾想知道原因,評論員只好滿足他們的需求,至於他說了甚麼,則完全不重要。
當你被問及為何會錯過最後期限時,最好的回答就是:「因為趕不來。」這根本是廢話,但這種說法往往會被接受。
結論:「因為」是不可或缺的。這個不起眼的語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所以,讓我們盡情地使用它吧!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作者:魯爾夫.杜伯里
由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說說心理話》身體唔舒服查唔到原因?周身痠痛疲累?可能係患有心身症!點解原生家庭會長時間影響一個人?點樣脫離循環?►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