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etnet專輯
    etnet專輯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8/06/2014

時代的災劫

  • 汪敦敬

    汪敦敬

    汪敦敬先生從事地產代理業30年以上,創辦祥益地產,認為中小企不要模仿大公司的經營方針,應發展屬於自己獨有的策略去開發藍海市場。

    撰寫樓市評論文章20多年,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認為市場會出現新的秩序及邏輯,主力撰寫有關新常態(new normal)文章,更強調在機會成本的法則下「買不買樓也充滿風險」甚至「不買樓的風險更大」!

    近年汪氏提倡「平民財技」,認為在波譎雲詭的世道中一般市民也應該講究理財的技術,故撰寫普羅大眾也能掌握的財技分享。

    汪敦敬經營企業的格言是「上善若水」,認為營商要「追求增值不求奪財」,祥益地產高度參與社區公益及慈善活動,融為一體!


    樓市點評

    本欄隔周更新

  2010年印尼爪哇麥拉山火山發生了火山爆發,一如人類的數千年歷史一樣,災區中總有守護者死守捍衛村莊,往往每次在事後總有焦屍被抬出,而且仍然維持著禱告模樣,他們的犧牲是高尚情操的殉道,也可能是保衛承諾的徹底盡責,但是每個人面對災劫,都可以選擇他的面對態度及方法,除了祈禱及犧牲殉道以外,我們還有甚麼方法更有意義?

 

  2008年金融海嘯的爆發,同樣災難性令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世界面臨崩潰,體制瓦解在即,美國選擇了量化貨幣這條死路,就有如病態賭徒進一步借貸一樣,其實美國在1972年左右取消金本位之後,其實都是不斷加印銀紙,地球上的貨幣愈來愈多,引致物價在這數十年也在不斷上漲,實際上,所謂資產的高回報,和政府的高支出,完全都是依賴著印鈔過活。

 

  正確來說,我們是一直也生活在虛假的世界中,只是這些假的事情已經變了常態,所以人才會不斷自己欺騙自己來生活下去,但是去到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這種虛假的制度已經崩潰,可是美國不肯領導世人回到現實去,反而進一步加印銀紙,於是乎本來各國政府都用印鈔來共同麻醉自己,由那時開始便變為互相搶掠了,因為誰人印得愈多愈快,就誰人搶掠對方愈多,但印銀紙誰來「埋單」?

 

  當然是將錢存在銀行的儲蓄者,錢愈印得多就愈貶值,於是儲存戶口的錢好像不變,但能在市場兌換貨物的能力就收縮了,其實就是被印鈔者偷了去!這是經濟剝削,也為世界各國製造了極端的階級衝突,因為銀紙既然貶值,有資產者就得到表面可觀的投資回報,而無產者卻要面對高通脹之苦,這樣社會自然會出現撕裂,這世界愈亂可能對貨幣霸權的國家就愈有利,因為一有戰亂人們就會去爭相購買美元等「強勢貨幣」,這些霸權國家就可以在印更加多銀紙之下,他們的貨幣卻反而得到升值。

 

  香港樓市同樣是以上貨幣搶劫的犧牲者,但是可能香港人自小也受著歐美的「國民教育」,所以對歐美國家總有一點迷信和敬畏,對引起樓價大升的量化貨幣,不單只無對美國的譴責,還將責任推到炒家、地產代理、政府甚至最近更針對有資產者身上,這是不公義的,本來作為代理人這種埋怨也無所謂,因為「食得鹹魚抵得渴」,每個職業都有其為社會承受厭惡一面的角落,只是問題並沒有去解決,公眾沉迷在埋怨和不切實際的等待中,世界當然亦不會因為埋怨而得到改善。

 

  明白到樓價上升的罪魁禍首的話,就應該明白所有資產都是不斷價格上升這個真理,直至到有一日,量化貨幣停止或是進入通縮年代為止,這個大局其實是一個收割競賽,無資產者可以收割分享到的社會財富就愈來愈少,結果在貧富及分享懸殊情形之下,會充滿怨氣,產生仇富的心態,有資產者也不要沾沾自喜,因為政治上會衍生補償方案,最低工資就是這種政治需要而產生,但是最低工資亦會對另一個板塊中小企產生不公平,而部分中小企因此面對營商困難而結業。

 

  要避免這惡性循環,政府始終都要分配好財富,在量化貨幣大氣候下,其實政府是應該鼓勵普遍人置業或者投資,因為「小市民有合乎自己財富比例的投資,才是面對量化貨幣的最合理方案」!可是官僚上的怕揹鑊的心態令到高官們往往只叫人小心入市的風險,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不投資的風險,這和面對量化的應變原理是背道而馳的!

 

  本來樓市辣招是一個好的財富分配政策,因為是令到所有有資產者入市都要跳過高門檻,而無產者入市卻沒有門檻,此情形之下,本應是可以令到更多無資產者置業,而有資產者的投資減慢動作,這正是一個財富分配的機制,但是因為高官們怕揹鑊竟然往往警告市民要小心相對風險低得多的加息危機,再加上傳媒往往也加強報導樓價大跌的評論,這更加令到市場上最細膽的無產者不敢入市,還有近年社會民粹情緒令樓價上升成為政治上的錯誤原罪,於是更多人也一起等待真理的來臨,同樣擔誤了入市時機,都令樓市辣招根本不可以為市場產生更好的財富分配效果。

 

  當量化貨幣繼續令樓價向上的時候,之前錯失了上車置業的人士往往會成為公屋輪候冊人士,令社會產生了公屋困局,太多的公屋不單只令政府負擔日益沉重的房屋支出,更加令新供應要撥備更加多的部分去興建資助房屋,令私樓供應量大減,公屋政策最後也變為鞏固樓價政策。

 

  筆者一直說樓價上升不是想獲利,是想人們面對現實,當你面對現實後才能找到最好的面對方案,要樓價較合理甚至下跌其實是有方法的,但這結果不是瞎等就可以得到,是要配合多個客觀因素才能成事,我們可以下回再談。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榮膺「第九屆傳媒轉型大獎」四大獎項► 查看詳情

我要回應11

版主留言

我要回應

登入

發表回應

登記

成為新會員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經濟通立場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4-6-30 05:14 PM
  • #12
  • 回覆 #10 吡吡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年少的時候就有學習詠春拳,詠春的實踐文化教了我們兩種東西是終生受用的,一樣是「分享」,現在寫文章算是一種分享的心態。

    另一樣學習到的是「奉陪」,就是說同不同道也會一起享受切磋的樂趣,我認為這些是男人的天真一面,很多時也得不到理性的合理回報,我們卻自得其樂。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六十後男士發表於 2014-6-20 06:45 PM
  • #11
  • 回覆 #10 吡吡


    你又知?

    你是我老婆?
    居然敢猜我的心意!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4-6-20 04:41 PM
  • #10
  • 回覆 #9 汪敦敬(作者)


    吓!王先生竟然想為文回應這位六十後現代男性主義鬥士的問題?幾有學問我睇都冇可能回應到這位鬥士先生滿意啊!他要的絕不可能是王先生的答案,其實他的問題就是他最想要要的答案了。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4-6-20 04:15 PM
  • #9
  • 回覆 #8 六十後男士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小弟才疏學淺,但與君互動亦是賞心樂事,請容我下一篇文一起回應。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4-6-19 03:12 PM
  • #7
  • 回覆 #4 六十後男士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多謝你的讚賞!我文中的最末段亦有預告我下一篇文會說清楚討論:樓價的解決方案和其需要的客觀處境,請閣下留意。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4-6-19 09:58 AM
  • #6
  • 回覆 #3 Annie2050


    多謝你的支持!你說的危機有機會出現的,但是我要提醒的是,人口是會流動的,否則大都會的老大哥-倫敦,不是已經消失了?

    因為我兒子在倫敦讀書的關係,近年經常到當地,我見到大都會的變化是互動的,是會調節的。

    我更想補充一點,很多人也會忽略的,就是樓價長遠上升會引起政治上的補償方案,我認為工資在未來十年也會大幅上升,工資上升在當刻的打工仔未必平衡到當刻的物價上升,但是過去曾被人認為過高的樓價也如此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最後結果仍然是等待樓價下跌的一眾無辜市民TOTAL LOST!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汪敦敬(作者)發表於 2014-6-19 09:55 AM
  • #5
  • 回覆 #2 吡吡


    多謝你的持續支持!

    過獎了!只是將見到的作分享!當然得到鼓勵是很高興的。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六十後男士發表於 2014-6-18 06:44 PM
  • #4
  • 作者發財立品,不再吹噓樓價很快上升,誘人入市接貴貨,值得一贊。

    作者提到政府要著眼財富分配,正正抓著癢處,的確高。
    可是,作者卻對解決方法婉轉迴避,這使我有點失望。
    可能作者害怕開罪客戶,這個醜人由我來做吧。

    香港再分配房地產衍生財富方法如下:
    1)房地產增殖稅
    2)房產稅累進制
    3)新界農地收市值田租(現在是一年幾毛一塊地)

    所得稅收,大量興建公屋,並將公屋收入限制調升至中產水平,並逐步加大人均公屋面積,與新加玻看齊。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Annie2050發表於 2014-6-18 02:27 PM
  • #3
  • 當 嬰兒潮 開始 退休 or 移民 or 離去, 手上 樓宇 開始 套現 or 轉移, 如果 新一代 工資 不能 上升,
    可以 撐在 高位的 是 香港 的 樓價 還是 維修費 ?

    當 嬰兒潮 不再 需要 小學, 中學, 就開始出現殺校.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吡吡發表於 2014-6-18 01:54 PM
  • #2
  • 汪先生不只樓市看得清,看世情更細膩,難得的香港人!
  • 回覆 | 引用 | 舉報
  • 只看作者回應
  • 查看全部回應
  • 順序
  • 倒序
最緊要健康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